Home人物故事職人金馬最佳導演羅卓瑤:不論在何方,都望向同一顆月亮

金馬最佳導演羅卓瑤:不論在何方,都望向同一顆月亮

255,324FansLike
119,979FollowersFollow
7,421SubscribersSubscribe

華人移民離散嚮往中華文化,是羅卓瑤電影的兩大主題,這點從她在1990年前後的創作便可看出端倪。1988年的《我愛太空人》處理了香港八〇年代的移民現象;1990年的《愛在他鄉的季節》描繪中國人美國夢碎的悲慘境遇;1994年的短片《雲吞湯》和1996年的《浮生》等,也都在談移民者的失落與掙扎。

至於將潘金蓮轉世投胎成現代上海人作為故事原初的《潘金蓮之前世今生》(1989)和以唐代玄武門之變為背景的《誘僧》(1993)則扣合中國古典意象,體現了羅卓瑤的文化鄉愁。而關於羅卓瑤對中華文化的嚮往,早就有跡可循。她在1985年英國電影學院碩士班的畢業作品《外國的月亮圓些?》裡,就曾以〈梁祝〉故事貫穿全片,直抒鄉愁情懷。

《浮生》電影劇照。

鏡頭裡的小敘事,帶出敘事者的溫婉情致

我們不妨先用後現代學者李歐塔(Jean-François Lyotard)對小敘事的論述來思考《外國的月亮圓些?》。李歐塔強調在大敘事的崩潰之後,取而代之的小敘事強調的是每一則故事都具有獨特性,且每一個敘事者持續散播故事的可能性。因為李歐塔相信「當下」或「真確」的呈現是不可能的,「此刻」的呈現必無法以此刻的語句名之,需留待另外的語句將其情境描述出來,進而導出相對「共識」而言,「異議」的重要性。

作為一名新浪潮後的導演,羅卓瑤更在意的是電影藝術與風格的建立。她不刻意凸顯政治,反而在深具溫婉情致和文化底蘊的風格之中操作政治。所以在《外國的月亮圓些?》一開始,就能看見兩名外國舞者穿著中國服飾演繹〈梁祝〉舞劇,女主角劉玲則在舞台一側拉奏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西方樂器和西方人搬演的卻是經典的中國民間故事,複雜的政治與歷史則被悄無聲息地縫合進淒美的琴聲和優雅的舞蹈之中。這就是小敘事獨有的魅力所在。

《外國的月亮圓些?》電影劇照。

《外國的月亮圓些?》,拍出羅卓瑤個人生命史

澳門出生,畢業於香港大學英國文學系,並遠赴英國進修導演和編劇,後來定居澳洲的的羅卓瑤,她的生命始終有個繞不開的主題——身分認同。她經歷過「葡屬澳門」、「英屬香港」、「香港回歸」等各個階段,就連後來定居的澳洲,也曾是英屬殖民地(澳洲直至1986年才正式脫離英國成為獨立國家)。羅卓瑤就是一名曾經「花果飄零」最終才「靈根自植」的移民者。回過頭來細品《外國的月亮圓些?》的第一場戲,那種「中西並置」的不和諧感,不正是羅卓瑤在追尋身分認同過程裡,某種感同身受的歷史記憶嗎?

然而,就算親身經歷過這麼多重要的歷史時刻與重大的政局轉變,羅卓瑤卻轉身從中國文化脈絡裡,選擇了〈梁祝〉這樣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將歷史與政治推向浪漫的神話式想像。好比片中,當電視正在播放香港回歸的新聞時,劉玲的小阿姨告訴劉玲,在我這裡不要聊政治。片中最多,也只是唱了一曲《黃河頌》、放了一張毛澤東像、做了紅衛兵的裝扮,如此而已。甚至連文革,都只是以一句「寫梁祝的兩個作曲家,在文革都被批鬥過」即順勢帶過。

羅卓瑤並非刻意避開歷史和政治不談,而是她更關注的是在這段歷史與政治變遷的過程中,個人的內在經驗。她想說的是關於男女主角劉玲與黃漢華的故事,同時也是她自己的生命史。正因為從小敘事的角度切入,才讓電影和導演交互影響,流露出強烈的鄉愁。可以說,《外國的月亮圓些?》是,也只能是羅卓瑤才能拍出來的電影。

《外國的月亮圓些?》電影劇照。

獻給「黃漢華」和古老中國大地的電影

​談回電影,片中劉玲將她導演的〈梁祝〉舞劇獻給了黃漢華,本身就寓意深遠。如果仔細思考「黃漢華」這個名字,將會意外發現這個名字可以視作黃皮膚、漢人、華夏民族的總和,這齣〈梁祝〉舞劇其實是要獻給古老中國的。我們可以參照作家白先勇曾在《臺北人》裡寫下的一段文字:

臺北我是最熟的——真正熟悉的,你知道,我在這裡上學長大的——可是,我不認為臺北是我的家,桂林也不是——都不是。也許你不明白,在美國我想家想得厲害。那不是一個具體的『家』,一個孩子,一個地方,或任何地方——而是這些地方,所有關於中國記憶的總和,很難解釋的,可是我真想得厲害。

羅卓瑤也是如此,不論是《外國的月亮圓些?》還是〈梁祝〉舞劇,都是她「所有關於中國記憶的總和」。羅卓瑤的丈夫,編劇方令正先生說過,《外國的月亮圓些?》這部片讓他想起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完美詮釋了羅卓瑤對中國充滿濃厚的眷戀、懷舊的意味。她或許也和黃漢華一樣「沒有另一條路」可以選擇,但古老中國的溫柔召喚,反而讓她能化作一縷幽魂回歸古老的中國大地。想來不也頗有杜甫所謂「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之類的深深感慨嗎?

羅卓瑤和配偶方令正為第59屆金馬獎首組海外嘉賓。(圖源:台北金馬影展


本文經由映画案內所授權轉載

實習編輯:振威
核稿編輯:Xenia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成功補習班」:正視青春的果實,藍正龍導演寫給年少時期恩師的一封情書

成功補習班於2023年9月上映,是導演藍正龍為了紀念生命中的恩師陳俊志而拍攝的,電影裡的故事交織著藍正龍的青春時光,同時也觸碰到親情、友情、愛情三的面向不同的愛,在義無反顧的青春中,找尋自己,同時也在連結著社會。

是枝裕和新片《怪物》:三位大師共奏出的交響曲,用層次堆出細節

電影《怪物》集結導演是枝裕和、編劇坂元裕二、配樂坂本龍一,一舉拿下2023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及獨立獎項「酷兒金棕櫚獎」兩大獎殊榮。擅長拍攝家庭及兒童題材的是枝裕和,在電影中聚焦校園霸凌,從事件風暴走進兒童的內心。

金馬59的三部中國電影:困囿在邊界的人們

仔細觀察這次金馬影展播映的唯三部中國電影,不難發現它們其實有共同的目標:雖然被攝者和主題大不相同,但片中人物全都是被困囿在邊界裡的人。

在藍天之上,高高飛著的紅馬終將被看見:挖掘底層生命力的張作驥導演

1996年,張作驥導演憑藉首部自編自導的電影《忠仔》,在台灣和國際影壇打開了知名度,成為延續台灣電影新浪潮精神的大將之一。大量起用素人演員、關注社會底層人物、觸碰邊緣弱勢議題和充滿生活寫實的影像形式,讓張作驥在一眾導演中,成為相當特別的存在。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re Articles

謝馥如諮商師:結婚不是人生的必修課,婚姻不該是關係間的枷鎖

婚不婚看個人,結婚與否各有不同說詞與見解,當你質疑人類為何要結婚?又存在著為何不結婚?這情感層面的拉扯是正常自然的,因為你是情感的動物,過不了情字這條路。

【集眾人之力的年末盛典:社區共好的「鬆勢三日節」12月揭開序幕】

彰化社頭,這個台灣的織襪之鄉,一場由地方青年發起的盛會【鬆勢三日節】即將於年末拉開帷幕。這是一場結合傳統產業、社區共造、品牌經營的匯集之地,各式各樣的想像在這裡發生,共同要為社頭這個地方繪出一段充滿活力的週末。

雲玩家、雲讀者、雲觀眾,到底有沒有資格發表意見?

雲玩家讓人詬病的原因就在沒明明沒有接觸過遊戲,僅僅是透過影片、實況和評論就上網與其他人討論或是發表意見。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不懂裝懂」

走出翻拍即崩壞的魔咒,《航海王》真人版的不俗表現與未來發展

動畫《航海王》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觀眾們喜歡草帽小子一夥人的性格,也對他們在偉大航道的冒險感到熱血沸騰。而當作者尾田榮一郎宣佈要真人化時,許多人不免擔心會崩壞,不過如今卻似乎繳出不錯的成績。

AI翻譯當道:有了科技與人工智慧,我們還需要學英文嗎?

在AI還不風行的時代,翻譯是一項有系統的專業,學會第二外語對於探索世界如虎添翼。然而當科技發展至人類能不透過學習,僅操作即時翻譯AI就能使用第二外語時,則挑戰了學習本身的核心價值。

承載故事的人-劉冠廷:Be water 像水一樣清澈,有無限的可塑性

劉冠廷,以《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聖筊》入圍第58屆金鐘獎男主角獎,而近年來在台灣掀起一波「冠廷宇宙」使大家漸漸看見他背後的努力與對於演戲的每一分執著,他是一個承載故事的人,像水一樣,有無限的可塑性。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宮崎駿用一部《蒼鷺與少年》走遍我們的人生

「這是最後一部」在2013年時曾經表示自己不再投入長篇動畫的宮崎駿宣言,在後期被打破最後一步的發言,又開始製作新動畫。 而這次在2023年耗費多時完成的動畫作品,其風格和劇情的安排卻呈現兩極化的結果。

出道30年,從電視明星變為網路紅人之路:斯斯感冒膠囊御用明星「羅時豐」

你聽過「感冒用斯斯~咳嗽用斯斯~」的廣告嗎?在電視中唱著廣告歌曲的羅時豐出道時是台語歌手,卻不甘於被標籤定義,54歲的他現在甚至經營起Youtube,成功迎來演藝事業第二春。

連小勞勃道尼都認證,用瓦楞紙做出鋼鐵人的藝術家鍾凱翔

紙雕藝術家鍾凱翔從喜愛昆蟲的孩童時期開始,便以紙材探索創作,還成功做出1:1等比例的鋼鐵人模型。儘管受到質疑,他始終忠於自我,不曾改變作品的風格,而這份堅持不成功吸引了小勞勃道尼,也吸引了世界。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