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流行的「職人精神」,反映出人們在特定領域長期耕耘,並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然而,對多數人來說,如今想成為「職人」卻是一件甚具挑戰的事情。由於我們的生活充滿誘惑,各種媒體管道宣傳「成功人士」,使我們一窩蜂地效仿、一味地盲從流行,拋棄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而渴望複製別人的成功。
在這樣的狀況下,趙浩宏發現大部分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方向,或不明白學習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於是他創辦《職人》網路媒體,呈現各個行業、各種形式的職人故事,給予孩子們更多不同的未來選擇,重拾學習的動力。
學習是職涯的一部分
2015 年,《職人》網路媒體誕生了。當時趙浩宏發覺,許多和他一樣的年輕人對自己的未來毫無方向,縱使人們自幼稚園進入到學校生涯,到出社會後在職訓練等等,都不斷地在學習。但是學了那麼多,卻時常不解自己究竟為何而學?一旦想不通,就容易對生活感到壓力。那麼,到底什麼是「學習」?
「大家對於『學習』的感覺都很抽象,認為『學習』不外乎是看書、考試,或專研一技之長。因此,當我們讓孩子從學校教導過程中反思『為何學習』時,反而會愈想愈迷惘。」
後來,趙浩宏投入弱勢青少年的社工工作,找到許多對學習感到迷惘的小孩,和他們聊聊成長的初衷,並延伸討論學習的意義。「孩子們都知道為了考試要唸書,但不曉得人活著是為了什麼而奮鬥與努力。」再後來,他開始進行研究,並與葉丙成教授進行實驗學校計畫、參與「無界塾」。趙浩宏在這項工作裡,從課程設計、學生輔導、親子諮商,甚至協助其他老師做生涯諮商等等。「為了改善問題,我們設計許多課程與實驗,讓孩子嘗試學校課程上不會做的事情,並把『學習的主權』交回到孩子手上。」
沒有學習目標是一件危險的事
趙浩宏一次臺灣環島時,事前拜託許多學校讓他做採訪。「當時有機會採訪到 16 間國小,並訪問許多小學生『為什麼要學習』這個問題。當時得到的普遍答案都是『因為要賺錢』、『因為要上大學,才有好工作』,或是告訴我『不知道自己未來想要做什麼』。這讓我意識到,如果學習沒有目標,會是一件影響至關重要的問題。」
許多人的成長歷程經常感到挫折,這便導致他們在生活中不斷迷失。因此,孩子們很容易選擇輕鬆且不排斥的事物當成夢想,比如說,孩子若喜愛打電動,那他就會想成為電競選手;如果孩子每天都看YouTube,那他就會希望長大後變成YouTuber。
「但這不代表是錯的,畢竟,人們做不擅長的事情時,通常都無法得到成就感,這是人之常情。」
人們如何成為自己期望中的樣子?最常見的方法就是「看成績」。「很多人渴望改變,但是有些狀況是,人們為了賺錢,就去學可能像是電機系等等,這些科系確實能讓他們賺錢賺很快。然而,有許多人卻學得非常痛苦,但是他們無法想像當自己離開之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如果讀不到自己喜歡的科系怎麼辦?趙浩宏說自己當年就讀統計系時,許多同學畢業後就進入會計師事務所,但通常很難熬過三年,往往三年一到,就會選擇離開。但是離開之後呢?「有一半的人考公務員,而一半的人又回去做會計師。」
「為什麼那麼多人會失去方向,或又得回到不喜歡的工作領域?那是因為他們從開始就做了一個不對的選擇。當然,並沒有一個選擇是正確或不正確,但每當做出一個選擇,都勢必要付出代價。而如果當你的選擇過程中,沒有太多的選項給你時,你的選擇其實就變得不自由。」
我們常常會從既有的選項中去做決定。「我們知道,孩子很容易天馬行空想像各種事情。我看過很多個案,他們都是有能力的部落小孩,但是孩子父母認為他們必須讀大學,所以不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於是錯過培養精進自己天賦的時機。」
為什麼個案不自行去進修?「很多個案會說自己不擅長唸書。我覺得很怪,很多人都用這個當藉口去停止學習、改變現狀。一聽說什麼賺錢,就去學什麼東西,每過一段時間就會盛行不同的事情。」
沒有熱情,就很難把無聊的事做得很有趣
未來有一部分工作或許會消失,而有一部份工作或許不會改變。工作會快速轉替,但唯有一件事情不會變:如果你對這個工作領域有熱情,你持續做它,就絕對不會被淘汰。
那麼回過頭來,趙浩宏到底從事什麼樣子的教育工作?
「我們要讓孩子不要變得跟多數人一樣,只因為這個科系流行就選擇它。」
這樣的教育理念,也能夠從《職人》故事中彰顯出來。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趙浩宏只希望讓更多小孩知道,自己應該為了更有意義的目的做努力,並讓孩子們的學習回到具脈絡化、專業化,甚至重新回到「自我」身上。如此自然而然地,孩子們就會知道自己想學什麼,找到自己前進的方向。
本文經吳柏樺授權轉載,由小人物進行下標以及微幅修訂。
圖、文經編輯,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請參考原文。
實習編輯:徐瑞鎂
核稿編輯:Shi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