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巧筠

桃園人,喜歡文字、喜歡爬山。害怕孤獨,卻喜歡一個人生活。正在試著為自己、為時代留下最接近本質的切片,並將觸動人心的可能最大化。

過往文章

大約翰全麥烘焙:用生活的步調證明「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一份,對於愛、對於家庭 一份,對於堅持、對於努力 一切,從紐西蘭開始,學習體驗對於自然、健康、純淨的一切 2004年創立於宜蘭的大約翰全麥烘焙,帶著在紐西蘭的經歷回到家鄉,開啟了一段與生活達到平衡的經營之路。

《人選之人:造浪者》:「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面對傷痛,揭開疤

近期紅遍台灣的首部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創新題材看見台灣政治方面的議題,角色們貼近生活與選舉時事,並展現了在選舉其中的衝突、合作等寫實生活的問題,而其中「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不僅是全劇的經典台詞,更帶出了觀眾共鳴的去看見社會狀況。

成為守護我們的人:台灣母親節與韓國父母節文化差異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母親節,不知道今年的你準備了什麼驚喜要給母親呢?又或者是以何種心態度過?在韓國,他們的母親節結合了父親節,於5/8慶祝。除了日期不同外,台韓文化常送給父母的禮物也不盡相同。

什麼使彼此無法前行?看自由戀愛中的有毒狀態

現在的你是否不知道該如何與即將交往,抑或是在交往的對象繼續前行?當感情裡遇到瓶頸與困難,又該如何有效溝通,讓彼此可以在互動中找到互相平衡的模式生活著、相處?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我們的錢是如何消失或「被」消失?(下)

錢,的確通常都是來得慢卻去得快。然而,既然「活著」就避免不了「花錢」,我們除了茫然地被錢給拽著、箝制著,是否可以想想如何找回控制權?或在消費前多一些意識與思考?

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我們的錢是如何消失或「被」消失?(上)

你是否曾在每個月結算餘額時,發現不知道把錢花在何處?但也無法找到這些「被」消失的花費。從《金錢心理學》中,希望可以打破對金錢的迷思,了解消費的心理脈絡,進一步學會聰明消費。

AI取代藝術家時的世界會怎麼樣?(下)

不管是首位AI繪師艾達的出現,還是韓國MBN以大數據精算出姣好容貌的AI主播,都使藝術家、大眾們對AI產生了焦慮,但同時也可以使我們反思,在如此多元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展現出自己的價值。

AI取代藝術家時的世界會怎麼樣?(上)

隨著AI技術愈來愈發達,不僅可以透過大數據產出與人的對話,也可以當「藝術家」,然而這樣的發展,對藝術產業有何衝擊?又或者如果AI可以當藝術家,那麼傳統的設計、藝術、繪師還有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