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時而是IG上的粉紅洋裝少女、軍用雜誌上的挺拔軍人;時而是荒誕搞笑的綜藝咖,卻又可以樸素的出現在螢幕前向大家真誠吐露成長時的一切際遇,instagram上,追隨張藝的粉絲「藝家人」也隨時準備好跟隨教主進入另一段奇幻旅程。
身為90後新世代的非主流偶像,張藝從大學開始展開自媒體之路。然而這一切的開始,是從小喜愛的「植物」替他種下的種子,而他也像植物一般,在吸收養分後萌芽,讓他成為一位熱愛植物與花藝、帶著中性氣質,且無法被輕易定義的創作者。
張藝:麵攤小老闆轉型網紅的關鍵
對於張藝的第一印象,或許是瘋狂、諧趣的影像創作者,或有著強烈個人風格的美學設計師,而他一開始的模仿之路,是在家裡麵攤工作時習得的能力:
「會吸引我注意力,讓我特別記住的就是討人厭的阿姨。」
張藝從15歲時便開始在家裡的當歸鴨麵線攤幫忙,也是從那時開始,他習慣透過敏銳的觀察力記錄下形形色色的客人,而其中令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挑三揀四的阿姨。身為小老闆的他,將這些記憶化為開始「創作」的起點,在服裝和肢體語言上還原她們的神韻形象,以一種諷刺的模仿拍成影片分享給朋友看。在大學進入美術系接觸到影像創作後,他開始以一些更成熟但有趣的方式,將影片與照片上傳到社群媒體,而在許多創作的累積下,他漸漸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一份「自嘲式的幽默」。
除了在模仿上找到自己的路,他也找到了屬於自己在創作上的另一里程碑──植物,又或者說,他喚醒了他對於植物的熱情。
張藝和植物的緣分是從小和阿公一起去花圃澆花開始的,在大二時因為搬家而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小花園,又重新點燃了他對植物的熱情,也開始在社群上分享種植物的照片,因為有創作背景和種植植物的經驗,他和同志平台「GagaTai 嘎嘎台」合作推出節目《植不起來實驗室》,節目風格以半正經、半無厘頭地教導如何種植植物,張藝的知名度也由此開始漸漸攀升,從此開啟了經營自媒體生涯,並牽引著粉絲「藝家人」在創作路上的支持。
無法變直的男孩和植不起來的男孩
「無法變直的男孩,跟你一起在植不起來的世界中奮鬥!」在《植不起的實驗室》中,張藝以「植不起來的男孩」在節目中展現「可鹽可甜」的風格,以瘋癲的模樣試著擺平植物,把植物植起來。
張藝以古靈精怪的表演把看似無聊的植物教程表現得生動又活潑,像是一場猜得到開場卻看不透結局的狗血八點檔,令人摸不著頭緒的節目步調,讓人看得欲罷不能,張藝在網路上教人種植物,時常把植物種壞、毫不掩飾在鏡頭前手忙腳亂,可是卻大受歡迎。
雖然目前節目已經停播,但張藝仍然讓自己精進對於花藝的專業,雖然在影片中是搞怪的形象,但是蘊藏著對於花藝的執著,以及對自己認定的事物奮不顧身的決心,張藝將自己投身進去,並有感於現代人生活的緊張,因此除了自己對於植物的熱情,他也希望透過植物可以讓觀眾有安定、療癒自己的力量。
做自己不一定要橫衝直撞,但可以直接一點!
在創作這條路上除了內容,張藝的外表風格也是一大特點,張藝既可以酷帥霸氣又可以溫柔可愛,張藝樂於男女變裝,在扮女裝時也毫無違和感,迷幻眼神、舉手投足盡是嫵媚;梳起油頭、身著全套正裝,又能瞬間變「直」,而他也享受角色變換的當下。
「身份轉變」是張藝從青春期開始嘗試的事情,然而以女裝出現在大家面前並非是因為同志身份想要成為女性,而是來自表演的欲望。
「小時候也曾因此自我懷疑,或是心想為什麼要當同性戀,真的好累。」
在螢幕前自信的張藝,看似可以悠遊自在的在每個角色間輪轉,但成就了現在「做自己」的模樣背後,張藝也經歷過一段掙扎、自我懷疑,也讓一直是「乖乖牌」、「順從」的他和家人產生衝突和拉扯。
在做自己的路上,他也曾意識到許多事情是無法改變的,例如自己的「性別氣質」。然而透過在社群平台上的創作,也讓他吸引到一群理解並喜歡他的群眾,自己在媒體經營這條路也能越走越堅定。
「這應該就是成長吧,你會知道什麼事情是不能改變的,你改變、你試過,但是無法前進,你就只能選擇放下它、接受它。」
回到性別流動,張藝拒絕被性別框限任何創作上的可能性,他認為,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都必須取決於對自己當下的認知,不論是表演時的他、生活中的他,都要盡可能地擁抱每個形塑出來的角色與其特質。面對與他人的互動同樣如此,真心地感受、真誠地相處,「或許你也不用去管性別,只需要去管這個人你喜不喜歡。」雖然在做自己這條路上會帶來許多衝突,但是心裡是滿足的。
張藝教導粉絲的「做自己」三要素
一、想做就去做吧!
當遇到自己很想做或非做不可的事時,或許對遭到許多人的不理解、不支持,但張藝告訴我們,可以先練習完整的表達自己,把自己非做不可的理由挖得更深,而遇到身邊的人不支持時,再提出自己的想法並且評估過後果後,如果這件事對你而言還是非做不可,那就去嘗試吧!
二、想哭就哭出來吧!
不管是在工作、創作、生活中,我們難免會和他人產生衝突、意見不合而產生的憤怒、難過、覺得不被理解的各種想法,而面對這些負面情緒時,張藝說:「那就哭吧!若你想哭就哭出來」,在每次面對自己的潰堤時,可以試著講出、寫出你的想法,又或者可以在情緒結束後理性地問自己關於這一切的發生,並找各種方法讓這些情緒有一個出口。
三、想說就說出口吧!
在成為理想中的自己時,有時我們會感覺很自私、產生罪惡感,而張藝亦是,但他也分享到,在面對罪惡感時可以會頭去溯源,並且在找到問題點後去「溝通」,好好溝通自己的需求,而在溝通的過程或許會有陣痛期、產生衝突與複雜的情緒,但最重要的是要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決定,也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學習承擔結果。
除了有著滿腔熱血的創作力,張藝也善於聆聽、應對和觀察,他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在對的時機點做對的事,即使是嚴肅的場合也懂得適時地增添笑料、緩和氣氛,在誠摯的表達自己的同時,也在乎別人的感受,或許,就是他受大眾喜愛的原因之一。
沒有一個身份可以定義張藝是誰
「嘿,沒想到你本人看起來沒有那麼瘋。」有許多人見到張藝本人後,是這樣對他說的。
「我之前很不喜歡稱自己為網紅,因為網紅跟文青很像,感覺變成很負面的字詞。但現在會覺得,稱謂是別人給的,如果我知道自己是什麼身份,不用管別人怎麼講。」
許多人都認為張藝的藝術「戲胞」是渾然天成,也對於在自媒體上的他產生了他「應該」要有的模樣的框架,但我們真的知道真正的「張藝」長什麼樣子嗎?抑或我們只是看到自己想像、想了解的那一面因此給他套上了一個「應該要這樣」的面具、形象。
除了影像創作者的身份外,張藝像是一個大家身邊的生活分享者,他享受著與人們交流的過程。透過每一次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他也在不斷地重新認識自己、慢慢梳理自己的想法。除了在講座上的分享,他在IG上也開了雲端相談,和陌生人敞開心胸說話、聽網友們分享的人生故事。在一則則故事中,他創作的角色也在此完成。
除了經營自媒體,張藝也持續在生活、表演與創作中找尋自己的樣子,對他而言,每一個角色在推出的時候,就開始衰退了,對張藝來說,「張藝」這個身份的形成就像創作、模仿一樣,除了在網路的形象,更多的是在生活中的累積而形塑出自己的模樣,因爲唯有滿足「真正的自己」,才能逐漸探尋生命、自己的本質。
而每一刻的張藝,都像是奮力綻放後的花,結成新的果實,也因為不斷地在生活中輸以新的養分,準備下一次的花期再度開花。
保持熱情,總會遇到驚奇的際遇
「人生到了某一個階段,應該選擇自己有興趣且有自信的地方繼續鑽研,而不是什麼都想學。」
「你會感受到暫時將一個空間歸零的安適感,不急著追求變好,先讓自己平靜下來。」
YouTuber、KOL、Podcaster,這是我們為創作者貼上的標籤,然而,若回歸本質,沒有一個人是只有一種特定身份的;也沒有人能離開最本質的自己,沒有一個人可以被定義。
張藝的作品打破了觀眾對於創作的想像,作品與表演力遊走在認真極致的知性與無法言說的荒誕間,有時怪,有時更靠近美,擺盪於複雜情緒之間。而這或許就像張藝想帶給大家的:他什麼角色都不是,卻也可能都是。
對於張藝而言,沒有任何一件事是一蹴可幾的,雖然「慢慢磨、慢慢尋找自己」在這個快速追求一切的社群時代是背道而馳的概念,但張藝透過創作告訴大家,正是因為身處越趨快速的社群洪流,因此願意花一段很長的時間去磨一項技藝、習得一種眼光是最需要學習,也是最珍貴的事。而要「回歸本質的自己」、「做自己」或許便是要找到那份讓你傾注時間的事,從中好好梳理,讓它成為你生活下去的動力,那麼你就可以更深入的面對自己,抑或是「做自己」,從癡狂中,看見綻放的力量。
「專心把一件事做好的時候,那是我為自己感到驕傲的時刻」
撰文/編輯:鄭巧筠
核稿編輯:Shiuan、Lo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