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人物故事
藝人
名人
職人
素人
人生指南
社會實踐
自我成長
關係經營
主題企劃
Search
每個人的故事都有價值
每個人的故事都有價值
Sign in
Welcome! Log into your account
your username
your password
Forgot your password? Get help
Create an account
Create an account
Welcome! Register for an account
your email
your username
A password will be e-mailed to you.
Password recovery
Recover your password
your email
A password will be e-mailed to you.
每個人的故事都有價值
人物專訪
人物故事
藝人
名人
職人
素人
人生指南
社會實踐
自我成長
關係經營
主題企劃
Search
作者登入 / 註冊
人物專訪
人物故事
藝人
名人
職人
素人
人生指南
社會實踐
自我成長
關係經營
主題企劃
每個人的故事都有價值
人物專訪
人物故事
藝人
名人
職人
素人
人生指南
社會實踐
自我成長
關係經營
主題企劃
Search
作者登入 / 註冊
Garen
大學就讀傳播系,退伍後第一份工作卻是裝潢工,經歷一連串職場壯遊,有幸又能重回所學,這是我的人生軌跡,期許能透過文字幫你腦力外包。
過往文章
名人
那些看不順眼的YouTuber,每個都過得比你好。
理科太太這幾天因 #諮商筆記 課程《療癒人生,改變自己》被炎上。我沒資格討論,但我只能說「好幸運」,還好理科太太不是靠健身來療癒自己的。這些人氣網紅的頭腦聰明、富有行動力,若他們決定考張健身證照當健身教練,不出一年,被淘汰的,可能就是我了…
生活
【專訪】「AI 界李白」蔡宗翰:是助力還是阻力?文科人如何利用Ai技術?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 AI)在 21 世紀的今日已大量運用在生活當中,近期掀起熱議的聊天機器人 LaMDA、特斯拉自駕系統、AI 算圖生成藝術品等,都是 AI 技術的應用。多數 AI 的研發秉持改善人類生活的人文思維,除了仰賴工程師的先進技術,更需要人文社會領域人才的加入。
公益
書評《背離親緣》:生了和自己完全不一樣的孩子?這是趟互相救贖的旅程
書名原文「Far From the Tree 」,因為西方有個諺語「蘋果落地,離樹不遠」( The apple doesn’t fall far from the tree),意即「有其父必有其子」。可是,就是有些蘋果掉到離樹頗遠處。《背離親緣》就是探討這些掉到另一個世界的果實,背離了父母的預期和想像。因為有這些離樹遠的果實,這些父母也因此走入完全不同的人生,他們有異於常人的生活。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又如何尋找自我的身分認同?
生活
孩子與父親的距離:戴上母親的濾鏡,你真的認識自己的爸爸嗎
很常在靈魂之旅課談及家庭議題中,深入探尋母親對我們人格發展的影響,其實父親也同等重要,尤其對女兒日後在關係中會遇到的問題,有著密切相關的連結。但在談父親前,我們還有一層薄膜得先褪去,就是母親的影響。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在父權社會底下,我們幾乎是與母親較親近(從共生到分離),也因此與父親的關係多了一層距離。而這個距離有時候不是存在於父親與孩子之間,而是在於父親與母親之間。 最無奈的選邊站 也就是說,如果父母與孩子這個三角關係中,孩子與其中一方產生較失衡的關係,比如依賴/被依賴、控制/被控制、需要/被需要等,就會形成同盟關係;而另一方相對來說,如果與同盟方產生關係對立(比如父母吵架),就會被迫而成為二對一的狀況。而這正是關係中權力爭奪的顯現,只是這裡爭的權是家庭中的位置,而孩子通常會是角逐之下的犧牲品。比如說,母親得知丈夫外遇,如果母親跟孩子訴說,那麼孩子會從母親的話語中感受到母親的無奈、難過、氣憤或委屈,因而被迫選邊站,認為父親是加害者而母親是受害者。那麼此時在認識父親的過程中,就加上了「母親的丈夫」這層濾鏡。再則,對孩子來說,當在母親與父親中要選邊站時,總是困難且煎熬的。既使對母親來說,他不是個好丈夫,但對孩子來說,他絕對是自己的父親,再糟、再壞也還是自己的爸爸。因此要一個孩子與母親站在同一國去對抗父親,這個代價會在孩子長大後在自己的關係中去付出。 長大後發現的那層濾鏡 我自己的觀察也發現,很多時候我以為的父親(既定印象),其實並不見得真的是他本人,而是透過母親而認識的他。簡言之,我看不慣父親的地方,正是母親所厭惡的;我喜歡父親的點,也是母親所認同的。而這就是內化母親對父親的感受,而成為自己對父親的價值判斷。所以我並不是透過自己與父親的相處去認識他,而是透過母親與父親的相處去認識母親的丈夫的。 這裡面的掙扎是,我也許認同母親,父親不是一個好丈夫;但同時我又無法與母親一樣去憎恨父親,因為他是我的爸爸。這就會造成一種心理上的矛盾:我本來應該被父母保護的,但卻因為父母的衝突而遭受恐慌,認為自己有責任去保護父母其中(弱勢)一方。要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得抱持著質疑的態度。尤其對自己深信不移的價值觀,更需要去懷疑、去質疑、去探索,因為這很可能不是真實的,而是長久下來被馴化的。 情緒勒索:都是因為你 有這樣的遭遇的孩子會有一個問題:安全感的缺失及信任感的破壞。於是,對人及世界的信任便從此斷裂及崩毀。如果你是個母親,也許你會認為你並被沒有想要去影響孩子對父親的看法,但很多時候那發生在無意識裡。我舉個例子,有些母親在家庭中會想要占有存在感,她會嫉妒丈夫對女兒的偏愛,也會對女兒與丈夫的親近敏感,而有一種:「你爸爸就是只聽你的,完全不聽我的。」或是「原來你都站在爸爸那邊!」,母親的這種話的底層,其實是在說:「既然你在爸爸那邊,你就不可能和媽媽同一隊了;既然你不體諒媽媽,你就是壞女兒。」也因此女兒就可能會把自己抹去,成為照顧母親的丈夫角色,也成為體貼父親的妻子角色,唯讀失去了當一個孩子的角色。 很多以「為了孩子好而不離婚」為理由的母親,除了並沒有理清自己的需求及逃避害怕面對的難題之外,也會透露出另一種令人窒息的索求:「我都是為了你才這麼不幸,你以後絕對不能辜負我,要對我更好。」這種以丈夫的冤魂在向孩子索求的魔鬼合約,會一生都牽制孩子的幸福。身教之下,孩子學會犧牲自己,忽略自我需求及感受,以受害者的姿態利用這一點去向他人勒索回饋。看似是受害,但力道卻很加害。長期下來,這樣的孩子會學不好什麼叫愛自己。 愈是無法把自己愛好,則愈渴望獲得他人的愛,愈是往外去追求愛,則愈容易愛不對人。我常說這就是課題伴侶,他或她是來讓我們學習如何「愛好自己」的靈魂伴侶。因為「要不到」,最終才會意識到如何自己可以「長出來」。成長,是一條追本溯源的路,也是一條來來回回修通自己的路,人若沒有成長,就只會是變老而已。 本文授權轉載自心靈僻靜花園 編輯:Garen核稿編輯:Xenia
生活
書評《真正的快樂處方》:運動解決焦慮與憂鬱,提高專注力
為什麼事情沒有想像中糟糕,焦慮和壓力還是讓你每天焦躁難安?為什麼注意力不集中?為什麼年紀越大記憶越差?安德斯韓森,作者可說是國民醫生,在瑞典的地位與《真確》作者漢斯.羅斯林相當,在瑞典主持的節目播出時甚至會出現街道清空的現象,現在就讓我們一探究竟這本書的神奇魔力吧! 焦慮和壓力原是為了生存而演化的能力 遠古時期的人類生活在野外,是需要獵捕食物與時刻注意自己變成獵物的危險,而緊張情緒帶來的腎上腺素及高度集中度正好能讓捕獵時的人類更容易存活,只是在這五百年間,人類所處的環境已大大改變,導致大腦發育已跟不上演化的速度,我們比起過去只在狩獵時感到壓力,現代人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感受壓力,佔據半份薪水的房貸、套牢在680的台積電、遲遲不答應求婚的女友....... 杏仁核與額葉皮質醇的戰爭 為了找到解決這兩種感覺的解藥,就得先了解大腦背後運作的方式,大腦兩邊各有一個杏仁核,控制著我們是否該為這件事逃跑或戰鬥,緊張和焦慮其實就是杏仁核一直在發出警告,例如:快點跑啊或快點進攻?所以我們感到恐慌和緊張其實是杏仁核在作祟,幸好大腦內也有兩個煞車機制去緩和刺激所引發的恐慌,分別就是額葉和皮質醇,只要提高額葉活躍度和皮質醇的濃度,其實就能拉長收到警訊和發生恐慌的時間差。像是在跟你說,等等吧!我們再想清楚一點,這套模式看似非常完美,但緊張和焦慮正好會耗損這兩套煞車機制,所以容易陷入越焦慮就越是焦慮的無限迴圈之中, 多巴胺:幫助大腦維持注意力 為什麼我們做任何事情都無法專心呢?早上八點,坐在辦公桌上,開始心無旁騖的一天,解決未完成的專案、完成客戶交辦的事項,這是我們腦補的理想畫面;但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昏昏沈沈的抵達公司,慢悠悠地吃著早餐邊滑著手機上的社群軟體才是實際情況。當我們手上最重要的事情無法讓我們產生足夠的興趣時,我們往往會試著找出更讓我們感興趣的事物,也就是更快獲得刺激的誘惑,在醫學上有種症狀就叫作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也被稱作ADHD,它並不像其他症狀足夠被定義清楚,所以在資訊遍地可得的現代化社會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站在注意力不集中的位置上,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醫生還會為症狀嚴重的病患開立藥物,就是維持大腦內多巴胺(dopamine)的濃度,多巴胺是用來刺激你的大腦該做這件事或不該做這件事,而ADHD患者大腦內多巴胺濃度低於一般人以至於他們得不斷去尋找新事物來感覺到足夠多的刺激。 記憶力怎麼會隨著年紀衰退 為什麼小時候學什麼都很快,老了之後就開始健忘了?你有過這樣的感慨嗎?經過腦科學的實驗證明,這樣的說法是百分之兩百的正確,大腦會在我們出生之後,不間斷的萎縮及成長,發育新的腦細胞適應新的環境,移除用不掉的腦細胞,就是因為這個過程,所以一個人在幼年時期無法接觸到某個語言的話,長大後即使學會了,也很難像母語般流利,這個成長和萎縮的拉鋸戰,會在25歲時開始逆轉,這時開始,每年我們的腦容量就會減少0.5%,隨著腦容量的變小,用來記憶的器官:海馬迴也會跟著一起萎縮。 運動是根治的辦法 解決壓力和焦慮 腦科學的研究發展使我們發現,只要散步二十分鐘,就能為大腦的煞車機制抹上潤滑劑,這種效果還能維持二十四小時,而且只要增強運動強度,效果就會更上一層,好處還不只這些,運動時身體的反應與緊張焦慮時的反應一樣,我們會感覺到心跳加速、呼吸變得急促,所以當我們運動時感受到這種生理變化,最後卻是帶給身體正面的影響,這樣大腦就會慢慢發現,原來當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時不一定都是壞消息,那當我們下次再遇到壓力時,大腦就不會再做出如此大幅度的警告,就像是在訓練我們的大腦,別為了這種生理反應而做出壞結果的預測或不理智的行為,而且比起這些,建立美好的體態或許是個讓我們開始運動的好誘因,當我們面對壓力時,煞車系統之一的皮質醇會出現濃度下降的情況,這會影響到我們平常燃燒脂肪的效率,而運動正是提高濃度最自然的方式。 怎麼專心 多巴胺的濃度提升我們也可從運動中獲得,一項數百人參與的實驗中,只要一個人開始跑個五分鐘,大腦內的多巴胺濃度就會開始提升,提升的比例還會依著運動的強度而有所不同,隨著運動結束後,這種高濃度還能維持一整天,所以你如果在白天需要更高的注意力,那在起床之後做個有氧運動是個不錯的決定,它可以使你有更高的專注力也更容易感到幸福的事物,如果暫時無法這樣做,在工作時站著也是個溫和的替代方法。 如何長記憶 有個辦法,而且也是唯一的辦法,運動是目前唯一一個可以讓大腦分泌一種保姆細胞,這種細胞可以保護大腦及海馬迴不再萎縮,一項數千人的參與的實驗顯示,只要每週三次,每次超過三十分鐘,這些人的腦容量及海馬迴竟然增加了1-2%,而且運動時會讓海馬迴的供血量提升,這恰好是我們轉換記憶時所需要的能量,假設一個場景,你剛學完彈一首歌,五分鐘內再彈一次大概都沒什麼問題,但三天之後呢?基本上我們會忘得一乾二淨,這就是我們沒有把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的問題,而運動所提供給海馬迴的高供血量正是能提升這記憶轉換的成功率。 運動治百病 除了以上這幾種情況,憂鬱更是不少人會遇到的問題,憂鬱症就像ADHD一樣是個很難定義清楚的疾病,現在醫學界所知道的,就是這些患者腦中神經傳導細胞比一般人更少,這些人會對於本來有興趣的東西忽然興致缺缺會把每件事都往最糟糕的方向去想,於是抗憂鬱的藥品出現就是為了提供神經傳導細胞的濃度,可是這些藥品卻不見得對全部人都有效,主要是因為我們不確定這些患者,到底是缺少哪一種傳導細胞,而運動卻能避開這種問題,當心率開始改變,大腦就能判斷出是缺少哪一種並給予補充,一項追蹤半年的實驗,每週運動三次的分為一組,吃抗憂鬱藥的分為一組,結果這兩組的改善情況是一樣的,而且研究更顯示當追蹤期為三年,運動組的復發率比吃藥組還少一半,你可能會想為什麼運動可以改善這麼多問題,我們卻毫不知情,答案就在錢身上,那些製造抗憂鬱藥品及抗焦慮藥品的公司每年有數十億美金的預算可以行銷,但關於運動改善大腦的研究可以說是零預算,所以才會讓我們不知道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即便是這樣子,那些正在服藥的病患也不要因為這樣而斷然停藥,吃藥配合運動才是更理想的組合,這會讓病情更快好轉復發率也會降低,承如上述所提到的,運動的確會為我們帶來莫大的影響,所以我們一定要維持運動的習慣,尤其是有氧運動。 運動的注意事項 ◉不要運動過量,當我們肌肉承受太多損害時,身體的血液反而會拿去治療肌肉而不是用在改善大腦 ◉如果跑步太難,可以用散步來替換,但不能用重量訓練,因為這些實驗都是來自有氧運動,在還沒有證實重訓能改善這些狀況時,請用散步來替代 ◉坊間流行的記憶遊戲及記憶遊戲只能改善我們玩這款遊戲的能力,並無法讓我們的大腦變靈活,這本真正的快樂處方中提到維此哪種運動規律才能有效面對焦慮,談到記憶方法則談到如何把握運動黃金時期,利用運動前搜刮資訊在運動中學習,在運動之後進行記憶鞏固的方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j2DcdGCPs&t=47s 編輯:Garen核稿編輯:Xenia
親情
影評《一家之主》:重新想起自己名字的母親
近期先有《媽的多重宇宙》,後有《奇異博士:瘋狂多元宇宙》兩部都與母親相關的電影,在這兩部電影裡,雖然方式略有不同,但我們都可以看到身為母親的女性穿越宇宙,換句話說,一種思考另一種生活的誇張版比喻,而這個月也有另一部電影的母親在思考另一種生活,那就是本來該在去年或前年上映,卻因疫情延宕的《一家之主》。
公益
目目非營利理事長Jenny:以科技實現身障者的溝通自由
然而身障者不只有學習需求需要受到重視,他們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友善科技的協助,在我天馬行空的想像裡,身障者說不定能透過眼動進行藝術創作、音樂演奏、寫程式、諮商、進行醫療決策、立遺囑
文化
什麼是元認知?原來高手都是這樣思考的
你可能會突然有某種感悟:「阿 ! 原來是這樣啊,這道理挺簡單的,為什麼我以前沒想到呢?」我們本身活在川流不息的思緒中,每分每秒都在思考,這帶來的壞處就是你很少會有意識地察覺到,你在思考,就像你很少意識到你正在呼吸一樣。意識到你在思考,是提升元認知的第一步。
1
2
3
...
5
Page 1 of 5
More Auth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