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就使用至少……個塑膠包裝」,一句標語模組替換出無限可能,儼然一場轉輪盤遊戲大賽,任何一家超商、百貨,甚至是任何國家,都無從倖免地成為候補,有朝一日都可能雀屏中選。
成為箭靶的全聯
所以說,為何是全聯被指責?追究起來,針對零售通路企業之減塑評比,綠色和平明確指出「全聯卻幾乎毫無行動」、「曾經承諾的目標遭跳票」,一針見血理直氣壯。根據全聯曾經承諾將於2021年達到50%的蔬果裸賣,但至2022年中轉而表示「裸賣僅適用部分根莖類產品」,很明顯,綠色和平也沒血口噴人。進一步,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凱婷加以分析,此次評比,全聯福利中心明顯退步,甚至稱其為「塑膠福利中心」。
今年(2022年)7月,台東熱氣球嘉年華期間,「綠色和平行動者身著『塑膠福利熊』和『塑膠玉米』大型人偶,與現場民眾互動推廣超市減塑理念,並向全聯代表遞交公開信表達訴求,卻遭全聯人員激烈驅趕。」綠色和平以此出發,責問全聯作為活動主要的贊助企業,卻在減塑評比中退步最多,不符嘉年華推廣的環保理念。綠色和平除了自製「塑膠福利熊」,將全聯吉祥物腰間繫滿塑膠包裝產品、改以難過的神情,並設計「塑膠玉米」大型人偶,代表零售通路中以塑膠包裹的生鮮蔬果,矛頭皆指向全聯。
咎責是一種手段
眾所周知,塑膠包裝也非獨家專利,全人類都在使用。然而,綠色和平抓住全聯身為市占達六成的超市龍頭這一點,呼籲全聯發揮實際影響力。問題是,綠色和平稱全聯「一年就產生至少一億件一次性塑膠包裝垃圾,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這是直接將環境汙染的嚴重性,推向了全聯。
咎責的行為本身,已經有意將咎責方與被責方完美劃界。指責的當下,也正在完整撇清自身與問題的關聯,但這是有瑕疵的。高聲責問的那一方獲得了支持與眾人擁護的力量,譴責結束後全身而退;反之,受責問的一方眾叛親離,成為眾矢之的。咎責成為了另類的中傷手段。
超市被罵得越兇,群起憤慨下追隨簇擁的人們越多,環保團體只須扮演一位任重道遠、摩頂放踵的聖明形象,則信徒紛至沓來,則捐款川流不息。
可懼的是這樣的標語在大眾心中早已耳熟能詳,大家習於躲在同仇敵愾的安全範圍內,大喊口號卻沒有實際作為。最後,逐漸淡忘,形成另一次一貫的標準流程。問題淪為味噌湯,突然想起就攪拌一下,混沌過後再重新沉澱,迴環往復始終如一。譴責的目的自漸模糊,似乎只達到情感上可能的心安理得。真正有心在解決問題的人們,已全心投入在問題本身,無心於唇槍舌劍。
說服力不靠嘴巴
根據綠色和平估計,每年約有 1270 萬噸塑膠流入海洋。為阻止塑膠繼續危害海洋,綠色和平主張企業以裸賣、可重複使用、可重複填裝等替代方案,改善現況。責問完畢,最後再補上「減塑是共同的訴求,並非僅針對全聯」──全聯只是暫時被拿來殺雞儆猴的一枚棋子。
塑膠製品無疑是最具效率的包裝、防疫產品,但在環保團體眼中,塑膠是環境汙染的罪魁禍首。「這些包裝,真的有必要嗎?」塑膠被無端醜化、極盡抹黑,但證明了什麼?綠色和平未曾以行動驗證「這些包裝,真的沒有必要。」一切僅流於紙上談兵,毫無實踐、毫無說服力。
然而,一句標語成功提高曝光度,一句標語有效地情緒勒索,一句標語讓永續贖罪券洛陽紙貴,綠色和平不小心旗開得勝。
實習編輯:梁銓
核稿編輯:何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