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二十幾歲就被大日本帝國派往台灣協助殖民統治,成為台灣總督府管轄之下的一名官員。工作是去制定各種規則,來換取台灣的資源、物產以及勞力。如果可以,當然希望彼此是和平的… …。
「以國為家」是被從小被教育的核心思想,而國家指的就是日本天皇,我們每個人都是生來效忠天皇的。抱著這樣理所當然的期待踏上台灣這片土地,以「讓台灣人看見日本帝國的偉大」為目標。前兩年,台灣的居民可以自由選擇國籍,不想當日本人的可以離開,兩年後留下來的就是同意入籍日本。
台灣的物產豐饒,天皇大人也認可!
兩年過去,台灣從北到南幾乎是走透了,一面讚嘆著台灣各地的物產、資源,一面也給原本在台灣的居民充分的時間搬家、離開台灣。這段時間,天皇尤其對台灣的樟木、楠木、檜木、蔗糖和稻米非常有興趣,也發現台灣的氣候非常適合發展農業,於是便想要蓋一條貫穿南北的鐵路,方便運送這些物產到碼頭,用船運回日本。一旦有了更多經濟活動,也更能夠奠定治理台灣的基礎。
山線鐵路興建,物資通通運回日本
然而反抗的行動比想像中激烈,規劃縱貫鐵路時,原本有海岸線與山線的兩個方案,為了盡早讓鐵道通車,平息這些武裝行動,便選擇了山線的方案開始興建。一方面山區的物產更為豐饒,二方面在海岸線有太多的河川、出海口,真要蓋鐵路的成本太高。求快不求好,只要求能夠通車載運,車站的設施更是簡陋,對山線鐵路興建的品質大多只維持在堪用的程度。
大量的貨物堆積,是要怎麼辦好?
1908年山線鐵路通車後,很快就出現問題,例如坡度陡峭需要減掛車廂,導致載運嚴重不足,各地的物產根本無法及時送往基隆港口;許多站內的設施更是三天兩頭就需要維修,雖然最初興建時省下了許多經費,卻在日後改良維修上投入了更多。
山線運輸量跟不上,真是麻煩極了!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都轉向日本進口,本來是好事一件,但是短時間內大量的需求湧入,引爆了鐵道運輸量能不足的狀況。大量的貨物堆積在車站與倉庫載不走,釀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才不得不去規劃一條替代鐵道:【縱貫(海岸)線】。
海岸線鐵路,施工困難又地方反對
真不知道會搞到什麼時候才能通行海岸線從彰化到竹南,主要的訴求是「提升載運量」,然而為了火車會車、加水、加煤之用,必須每5公里就設置一個站點,中間又需要經過大甲溪、大安溪,不只是地理的限制,興建時更是一波三折:臺中州台中市民罷工抗議,擔憂海岸線會使台中市衰退;海岸線居民又覺得火車只是經過而不停留,根本不會帶動地方發展,會將他們的村莊與田園分隔成兩邊,於是也反對蓋鐵路以及車站。所幸當時的總督明石元二郎的大力支持,才讓海岸線鐵道可以順利興建。
通車之後的那些故事
海岸線通車之後,很大程度影響了苗栗地區的城鎮發展,尤其竹南與彰化作為山、海岸線鐵路的交會,很快的就發展起來,更為了火車維修方便,而在彰化站建造了扇形車站。漸漸地,台灣人民拿著武器反抗我們的行動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社會抗爭與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