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看一位親職教養專家直播時,聽到他呼籲媽媽們:「不要當黃臉婆,要好好打扮自己、愛自己,若從外在就不尊重自己,別人就會開始踐踏妳。」
並舉例當他舉辦親子活動時,看到帶孩子的媽媽灰頭土臉、衣著邋遢不上妝、頭髮油膩的樣子,覺得不忍以外,還語重心長地說:「There’s something wrong with you. 你已經開始不愛自己了。」
並拿另一位網紅媽媽證明,即使生了六個孩子,仍可把自己打扮美美的,為何妳不好好打點自己、在乎自己呢?
聽到這,我感到大為震驚。
種種外在因素使得打理外表成難事
一位提倡不要用孩子外在表現來斷定孩子價值的專家,為何可以在不瞭解每位媽媽所處環境與各自需求的前提下,武斷地單從外表評斷媽媽不打點好自己就是不夠愛自己,提出「從外在開始在乎自己旁人才不會踐踏妳」的行動呼籲呢?
老實說,站在一個旁觀者的位置評斷他人都很簡單,但忽略每位媽媽的家庭背景(神隊友或豬隊友)、當下的情境(出發時孩子是天使還是惡魔)、個體差異(本來就偏好舒適不在意外表)而下的評斷,都是耍流氓與缺乏同理心的。
我想,應該很少媽媽「不想」或「忽略」要把自己打理好、呈現自己也感到愉悅的樣貌在大家面前,只是「不知道方法」如何在有小孩的情況下做到。
就外人或男性的角度來看很簡單,不就是跟婚前一樣,上個妝打理好自己就好了嗎? 有很難嗎為何要放任自己?
真的很難。
除了時間被壓縮 (睡不飽、做家務)、資源被壓縮(不好意思跟老公開口拿錢用在自己身上)、提出需求被嚴厲批判(只顧自己不顧小孩、妳都當媽媽了為什麼還要____),還有很多已經內化的社會期待與世代承襲下來的「照顧家庭是女性天職與責任」的枷鎖。
而現在還要多一個「不好好打扮自己就是不夠愛自己」的批判? That’s really enough.
能不能用比較寬廣包容的角度與眼光,當看到一位蓬頭垢面、灰頭土臉帶著孩子的母親,與其認為她不夠愛自己、不尊重自己,轉為思考以下:
- 她看起來很累很狼狽,我能提供什麼協助?
- 她穿著很隨興不修邊幅,也許她這樣很舒適或在國外長大? (某些地區每個人穿著都很休閒或在我們看來很隨便)
- 她以前很注重打扮,但現階段她的優先順序,是將享受親子時間放在雕琢自身外在之上,沒有妨礙其他人的前提下,這樣的轉變很有趣? (如同日本收納女王近藤麻理惠在生了第三個孩子後,將心力放在享受家庭時光,轉而接受家裡可以亂一點)
真正的愛自己,是了解自身真實需求
若身為媽媽被這位親職專家講到痛點,妳也許並不是不夠愛自己,而是不知道怎麼做,與其陷入自我批判或再度犧牲自己休息時間來打扮,嘗試以下:
- 靜下來,與自己真實需求與感受做連結:有真的因為照顧孩子而犧牲自己照顧外表的需求嗎? 如果有,照顧孩子的責任是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還是自己心甘情願? 這個犧牲還有沒有其他方法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
- 瞭解真實需求後,採取行動:如是心甘情願,也不覺有困擾,那無須因為他人言語而改變。如的確沒有滿足想照顧好外表的自身需求,勇敢尋求協助。不敢提出協助或之前都碰壁?
前者可以檢視內在的信念,後者可改變提出需求的方式,才是真正關愛自己的行動,而非僅停留在表面上「好好打扮自己」的空泛呼籲。
真正的愛自己,是不論自己老醜胖瘦,都能看見自己存在的價值。真正的尊重,是在瞭解對方需求與感受後,能夠不帶批判的陪伴與同理。
願所有的媽媽,不論外在情況為何,都能找到內在的平靜。
本文經Relax with Avy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實習編輯 陳念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