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社會實踐政治台南殺警案:又再一次,死刑存廢成了當紅議題

台南殺警案:又再一次,死刑存廢成了當紅議題

255,324FansLike
119,979FollowersFollow
7,421SubscribersSubscribe

2020 年 8月,林信吾因強盜案判刑8年,後移監至明德外役監獄服刑。外役監為無圍牆、低度戒護的一座監獄,扮演類似中途之家的角色,有助受刑人將來回歸社會。明德外役監讓受刑人在外工作無須穿著囚服,並能接見親屬;有時,受刑人還能與眷屬同住,也能定期返家探親。今年(2022年)8月 13 日,林信吾返家探視其母,林理應於二日後返監報到,但卻逾假未歸。

8月 22 日,台南兩名員警攔下竊車的林信吾,他拒捕抵抗,持刀攻擊員警,造成兩名員警不幸殉職,並奪走一把警槍逃亡。警方對林信吾展開全台追緝。專案小組於隔日(23號)清晨四點時,在離案發現場幾百公里外的新竹將林信吾圍捕歸案。

圖片來源:台南市警察局


殺警案後,再次被當成箭靶的「廢死議題」

林信吾被捕歸案後,媒體話鋒轉向討論罪刑。網友憤怒的言論湧向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以下簡稱廢死聯盟)的 Facebook 頁面,他們聲稱就是廢死聯盟的訴求削弱了死刑的嚇阻效果。

網友寫道:「就是有你們這樣的團體在替殺人犯講話。才會導致一堆人去犯罪。」另一則留言寫道:「我還是努力祈禱下一個被殺的是廢死聯盟成員比較實際啦。」

其中一位殉職員警的姊姊聲淚俱下激動地批評整個刑法制度,點名指責明德外役監的典獄長;但是,她卻在最後的批評直接針對廢死聯盟,說道:「廢死團體,都給我滾去十八層地獄!」

針對批評,廢死聯盟公開回應不會對調查中的案件做出評論,同時也駁斥張雅琴的救援免死一說,並表示廢死聯盟和受害者家屬同感悲憤。但是,上述聲明卻更進一步激起張雅琴的戰火。在 Facebook 頁面上,張雅琴再次攻擊廢死聯盟,聲稱在台灣想廢死的只有很小一撮人,並要求廢死聯盟要公開「背後的藏鏡人是誰」以及「資金來源」。

其他名人也將矛頭指向廢死聯盟。演歌雙棲的藝人白冰冰寫道:「他們的廢死理想,簡直踐踏在無辜慘死的被害人身上。那一具具慘被虐殺的屍體,那血流成河的絕望吶喊,為什麼引不起廢死聯盟的同情?他們同情的、擔心的是作惡多端的匪類!」

1997 年,白冰冰的愛女在一宗震驚全國的綁架案中遭到撕票。 如同張雅琴,白冰冰也認為全台多數人支持死刑。 她認為廢死團體是胡亂效法國外,與其說是與國際接軌,不如說是「國際見鬼」,更質疑「我不太相信社會上有哪一個民眾會捐款給這樣的團體,他們的資金來源為何?大家也可以了解一下。」

圖片來源:白冰冰臉書專頁


台灣媒體儼然繞著林信吾案轉,而這其中的憤慨激昂,或可謂是混亂骯髒的程度,都已在台灣許久未見。台南殺警案發前最引人非議的是林智堅論文抄襲事件(補), 媒體上的評論內容就相對溫和許多。畢竟這起殺警案件本身就充滿戲劇性:槍戰、暴力拒捕、全國通緝;全台監視器天羅地網錄下幾乎整起事件、吸引全國注目;再加上被害人姊姊令人痛徹心扉的哭喊,傳達出親人逝去時那椎心刺骨的悲傷。


死刑與否,淪為政府操作民情的工具?

今日在台灣,死刑依然合法。目前有 38 名死刑犯均已聲請大法官釋憲,因此依照《執行死刑規則》,不得執行槍決。最近兩次的死刑分別於 2018 年和 2020 年執行。兩案的被告均求死,拒絕聲請釋憲。支持死刑的團體得以利用這種案例來向蔡政府施壓,要求恢復死刑處決;而由於死刑有民意支持,政客也能藉此輕鬆收割支持率。煽情聳動的媒體對此的報導也呈現出台灣社會的矛盾現象。

補充資訊:
根據《執行死刑規則》第2條第四項規定:有無聲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程序在進行中。因此,如果死刑犯提出大法官釋憲,則不可執行死刑。

表面來看,台灣以禮貌、迂迴曖昧的政治操作出名。致勝關鍵就是要「低調不張揚」。做官的尤其要會這招,但即使是身處業界、學界、教育界,乃至人人都得學會這招:永遠不要亮太多底牌。上班或聚會時,不要提到政治或對岸這些敏感話題。蔡政府對這箇中道理就瞭如指掌,讓人難以抨擊蔡政府到底是過於挑釁,還是固守意識形態。

不過,遇到社會暴力犯罪案件的發生,政治圈的遊戲規則就相反了。就算要罵被告是怪物、禽獸、垃圾;說被告應該受到千刀萬剮、死後棄屍等激烈言論,多數選民應該連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這類情況完全印證涂爾幹理論(Durkheimian theory):懲罰是宣洩情緒的一種管道

如社會學家大衛‧加蘭(David Garland)所述,「一旦大眾珍視的社會情誼遭侵害,就會爆發出這樣的情緒反應(an emotional reaction which flares up at the violation of deeply cherished social sentiments)」。

死刑在台灣廣受贊同,死刑支持率約落在八至九成間。藍綠兩黨都支持死刑,因為不這麼做的話,勢必面臨排山倒海的抨擊。2010 年時,時任法務部長的王清峰公開主張最終要廢除死刑,王清峰為虔誠佛教徒,她表示自己「寧願下地獄」也不願執行死刑,因此被迫請辭。

法律學者蘇凱平發現道:引起民眾不滿的,是王清峰理直氣壯的態度,於是後續繼任的法務部長都十分小心,不做出強勢的立場聲明。前法務部長、現任陸委會主任委員邱太三,曾表示執行死刑是他的職責所在。但是當媒體拿迅速簽下鄭捷死刑令的前法務部長羅瑩雪與他對比,並表示:「執行死刑叫魄力」時,邱太三卻回得一針見血:「不執行死刑也需要魄力!」

圖面來源: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外國勢力介入台威廢死團體?

控訴廢死聯盟「外國勢力介入」者:那些自由派歐洲人早早在自己國家廢除了死刑,就來密謀介入台灣的民意!上述指控其實已透露發言者幾近無計可施:想想過去美國的種族隔離主義者,他們如何將民權運動人士貼上標籤,化為「煽動國情的外來者」;再想想中國政府宣稱在香港支持民主的勢力,全都是外國人煽動組成的等等──還真是似曾相識。

而其實在大多數情況下,台灣人都渴求國際認同,因此通常會對外國人很友善,尤其是西方人。然而,像這類事件爆發後,原本壓抑的本土主義思維就會浮上檯面。

「外國勢力」論調的矛盾之處是,其實台灣有些最嚴厲的刑罰就是從外國引進,例如:台灣的三振法案。如今,多所法院執行三振法,並援引美國前例進行判決。如法律學者謝煜偉所述:官方文獻顯示,早在 1999 年台灣法務部即有意參酌加州三振法的草案並將之引入。婦女團體因為對假釋制度深惡痛絕,所以支持引進三振法來對付性罪犯。

台灣在 2005 年採納三振法案,公開表示這是效法美國三振法案之「精神」。但是,台灣的三振法刪除了服刑五年累犯可獲得假釋的這個機會 。在 2015 年,高雄監獄有六名受刑人脅持人質後自殺,受刑人直指三振法案逼他們走上絕路。台灣監所關注小組理事長陳惠敏表示:對受刑人而言,能夠獲釋重見天日,往往是他們活著的唯一希望。

針對累犯的三振法,或許是台灣最直白援引美國法案的例子;但其實還有其他法規也引自美國,例如毒品持有、毒品販運相關法條,或者是一律以判刑坐牢為主要刑罰的家暴和性犯罪法條等。然而同一時間,美國的那些社會運動,特別像是擴大監獄教育課程,或是針對累犯爭取緩刑等等,這些運動傳入台灣進步群體的步調便一直較緩:「我們好像學到了美國刑事司法體系裡所有不好的地方。」

補充資訊:
台灣三振法案源自美國「暴力犯罪控制暨執行法案」。台灣政府在《刑法》第77條關於假釋規定依三振法精神進行修法,指曾犯最輕本刑五年以上有期徒刑重罪(如殺人、強盜、擄人勒贖等)的「累犯」,於假釋期間、受刑執行完畢或執行期間獲赦免,但又於五年內再犯重罪(即第三度犯案),將不得假釋。


應該促進社會理性溝通的台灣媒體,如今卻成為混亂的源頭

2007 年,林金貴遭控殺害計程車司機後被判無期徒刑。歷經永無止盡的上訴與重審後,在2022年高等法院才改判林金貴無罪,但此案還未告終,檢方已經提請上訴。

當年在媒體上討論逮捕林金貴和後續的評論時,幾乎沒有人提起林金貴可能是清白的,想幫助林金貴平反的人得不太到媒體支持。林金貴打的這場法庭之仗彷彿薛西弗斯(Sisyphus)受的推大石之刑,持續來來回回、徒勞無功。始終力挺林金貴的姊姊提到新聞媒體以前糾纏著她,稱她弟弟為殺人兇手時,她說:「我覺得我也在服無期徒刑。」

別說媒體,要求任何一個組織承認錯誤,也許都是很天真的想法。又或許問題也在於我們對記者幾乎不抱什麼期待,在台灣更是如此。《報導者》是台灣備受推崇的深度報導媒體,其中一位記者告訴我們:記者這行在台灣是惡名昭彰;若要說服傳統的父母和他們的子女,記者是個值得追尋的志業,那勢必是場硬仗。

當然,台灣媒體聳動嗜血也不是什麼特例,美國的讀者想必也明白美國新聞媒體業的情況。但是,美國警察暴力和監獄內暴力案件,如里克斯島監獄(Rikers Island)等,這類事件已經讓美國開始重新省思,而反觀台灣,這類反省卻尚未出現。

也許我們是在癡人說夢吧,但若有一天,台灣的主播名嘴真能提出鞭辟入裡、發人深省的問題,那該多麼美好?提出這些問題不需要「選邊站」,只需要幫助我們開拓新思路:例如,公平公正的審判到底是如何呢?國際上最能防止更生人再犯的做法有哪些呢?如果犯罪招致的羞辱能少一些,家屬是不是就能獲得更多的幫助和支持?

尊重被害人,就一定代表得用上最嚴厲、最苛刻的刑罰來懲處加害人嗎?

關於最後這個問題,丹妮爾‧塞雷德(Danielle Sered)在《反思才有轉機》這本書中直接深入探討過。研究顯示:施予加害人的無期徒刑無法撫平傷痛;塞雷德寫道:我們「深深相信社會所教導的」,相信被害者所欲求的,正是以刑期或死刑等處罰重判加害人。

但果真是如此嗎?假若有其他方式可以選擇,被害人會怎麼選呢?

新聞媒體對廢死聯盟窮追猛打,卻對其他非政府組織絕口不提。這些團體同樣戮力提升國人對國家暴力的認知,舉凡監獄內部情況、警察酷刑和冤獄等,包括台灣人權促進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監所關注小組和台灣冤獄平反協會等等。其中,台灣冤獄平反協會就曾為林金貴平反。這個協會在台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分裂的社會裡建立了溝通的交集點。即便是認同重刑的民眾,也一樣支持台灣冤獄平反協會的行動。正如台大法律副教授蘇凱平所觀察到的:台灣社會普遍對刑事司法系統極其不信任,尤其對法院和檢察官沒有信心

兩位員警遇害,我們為此深深哀悼,也為亡者家屬感到無比悲痛。然而,殺戮無可轉圜、覆水難收。我們要如何同時為生者痛、為亡者悲,又能同時深刻地反思殺戮的沉重呢?這個問題始終徘徊在我們心底。將林信吾繩之以法,是絕對必要的。唯有這麼做才能彰顯道德意義,點出殺戮僭越了人世間的至高原則:生命不容侵犯。

可是,由國家執行的死刑就真的是正義嗎?這應該要是可以討論的議題,我們也該徹底搜尋相關資訊,仔細地評估考量。但從當前情況看來,想要有這種深度的討論幾乎是天方夜譚。因為處處皆是煽動的言論,張雅琴等新聞評論人士說得好似對加害人用刑就可以撫平傷痛,以牙還牙就能讓我們免於邪惡、就能為悲傷宣洩止痛。

但是,懲罰殺人犯無法喚回逝去的親友。若我們不願正視導致暴力犯罪的原因,那麼未來,就只能眼睜睜看著更多家庭陷入哀傷和痛苦。這樣永無止盡的輪迴只是草率地把「邪惡」歸咎在某一個人的身上,而未能認清我們整體社會失敗的地方。「反對死刑最強而有力的論述,」世界首屈一指的死刑專家卡蘿‧斯泰克(Carol Steiker)說道:就是死刑「違背了人的同理心和惻隱之心。這兩者在做出道德判斷和道德決擇時,皆不可或缺。如果整個社會必須集體狠下心,必須鐵面無情地奪取人命,我們終將會消磨掉這些人性」。

作者介紹:
郭怡慧 (Michelle Kuo) 是社運律師和作家,寫過一本回憶錄《陪你讀下去》(Reading with Patrick),討論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閱讀、書寫與監獄生活,並在美國、英國、中國、臺灣、日本,以及韓國發行。《陪你讀下去》榮獲戴頓文學和平獎(Dayton Literary Peace Prize)亞軍及戈達德‧里弗塞德與史蒂芬‧羅素社會正義新書獎(Goddard Riverside Stephan Russo Book Prize for Social Justice),也是無數大學和圖書館的讀書會選書。發表的文章見於《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觀點》雜誌(The Point)、美國書評網(Public Books)等報刊網站。現任台大法律系客座教授。

吳孟軒 (Albert Wu) 是歷史學者,研究宗教史和醫療史。在臺灣長大。寫過一本談德國傳教士在中國傳教的書《從基督到孔子》(From Christ to Confucius)。目前正著手完成另一本書,談我們為什麼不信任醫療機構。對全球史抱有廣泛興趣。

譯者介紹:
林庭琦
臺大外文所碩士、輔大翻譯學碩士。曾於英國任職跨國企業內部翻譯,現為自由譯者、大學講師。

本文授權轉載改寫自 《A Broad and Ample Road“It takes guts not to execute someone”

延伸閱讀:
台南殺警案後,從根腐爛的警政制度,還要犧牲多少人?
穿上囚服後,就不能有做人的基本尊嚴嗎?

實習編輯:徐偉哲
核稿編輯:Xenia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是演員、是潮模,也是網紅:不再迷惘的迷惘美,電眼女神「李優」

李優,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不僅在藝壇上以演員和畫家的身分嶄露頭角,更在網路上以網紅和潮模的形象受到大量粉絲的喜愛。她的歌曲「迷惘美」不僅在音樂界取得了出色的成績,更成為了她的代表作。擁有一雙被譽為「電眼」的大眼睛,李優的外貌和才華都讓她在各個領域都受到矚目,並且展現出了她獨特的魅力和不同於一般人的神秘氣質。

沉浸山林、遊走瀑布之間:落地台灣的瀑布達人「小飛」到底是何方神聖?

來自美國,人稱「瀑布達人」的YouTuber小飛,為分享台灣山林美好而創作,至今發現超過五千個台灣瀑布,還建立戶外運動網站平台,期望台灣民眾踏出舒適圈,體驗大自然的美好。

台客劇場:探索社會議題的先驅,用影像帶動大眾的正向能量

台客劇場導演林冠廷,以真實、實踐著稱,拍攝影片探索台灣土地的社會議題與小人物故事,傳播正向能量,盼能讓台灣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

Z世代青年真的缺乏努力嗎?窮忙族之所以成為窮忙族的理由

窮忙族是指有固定工作但收入低於特定貧窮線的人士,其資不足以維持合理的生活品質。然而青年窮忙族的出現,主因真的是許多上一輩人質疑的「不努力」嗎?在龐大經濟壓力下,台灣未來生活型態將會產生什麼轉變?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re Articles

謝馥如諮商師:結婚不是人生的必修課,婚姻不該是關係間的枷鎖

婚不婚看個人,結婚與否各有不同說詞與見解,當你質疑人類為何要結婚?又存在著為何不結婚?這情感層面的拉扯是正常自然的,因為你是情感的動物,過不了情字這條路。

【集眾人之力的年末盛典:社區共好的「鬆勢三日節」12月揭開序幕】

彰化社頭,這個台灣的織襪之鄉,一場由地方青年發起的盛會【鬆勢三日節】即將於年末拉開帷幕。這是一場結合傳統產業、社區共造、品牌經營的匯集之地,各式各樣的想像在這裡發生,共同要為社頭這個地方繪出一段充滿活力的週末。

雲玩家、雲讀者、雲觀眾,到底有沒有資格發表意見?

雲玩家讓人詬病的原因就在沒明明沒有接觸過遊戲,僅僅是透過影片、實況和評論就上網與其他人討論或是發表意見。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不懂裝懂」

走出翻拍即崩壞的魔咒,《航海王》真人版的不俗表現與未來發展

動畫《航海王》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觀眾們喜歡草帽小子一夥人的性格,也對他們在偉大航道的冒險感到熱血沸騰。而當作者尾田榮一郎宣佈要真人化時,許多人不免擔心會崩壞,不過如今卻似乎繳出不錯的成績。

AI翻譯當道:有了科技與人工智慧,我們還需要學英文嗎?

在AI還不風行的時代,翻譯是一項有系統的專業,學會第二外語對於探索世界如虎添翼。然而當科技發展至人類能不透過學習,僅操作即時翻譯AI就能使用第二外語時,則挑戰了學習本身的核心價值。

承載故事的人-劉冠廷:Be water 像水一樣清澈,有無限的可塑性

劉冠廷,以《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聖筊》入圍第58屆金鐘獎男主角獎,而近年來在台灣掀起一波「冠廷宇宙」使大家漸漸看見他背後的努力與對於演戲的每一分執著,他是一個承載故事的人,像水一樣,有無限的可塑性。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宮崎駿用一部《蒼鷺與少年》走遍我們的人生

「這是最後一部」在2013年時曾經表示自己不再投入長篇動畫的宮崎駿宣言,在後期被打破最後一步的發言,又開始製作新動畫。 而這次在2023年耗費多時完成的動畫作品,其風格和劇情的安排卻呈現兩極化的結果。

出道30年,從電視明星變為網路紅人之路:斯斯感冒膠囊御用明星「羅時豐」

你聽過「感冒用斯斯~咳嗽用斯斯~」的廣告嗎?在電視中唱著廣告歌曲的羅時豐出道時是台語歌手,卻不甘於被標籤定義,54歲的他現在甚至經營起Youtube,成功迎來演藝事業第二春。

連小勞勃道尼都認證,用瓦楞紙做出鋼鐵人的藝術家鍾凱翔

紙雕藝術家鍾凱翔從喜愛昆蟲的孩童時期開始,便以紙材探索創作,還成功做出1:1等比例的鋼鐵人模型。儘管受到質疑,他始終忠於自我,不曾改變作品的風格,而這份堅持不成功吸引了小勞勃道尼,也吸引了世界。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