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人生指南自我成長親子KOL們是網路曬娃還是把孩子貨幣化?

親子KOL們是網路曬娃還是把孩子貨幣化?

255,324FansLike
119,979FollowersFollow
7,421SubscribersSubscribe

電視劇或電影中很常見的橋段是:面對第一次來到家裡的客人,爸媽或是祖父母輩會小聲地說「要不要看他小時候的樣子」,一邊拿出家裡的相簿翻閱,而當事人就會在旁邊害羞地阻止說著「這樣很丟臉耶」。

同樣的丟臉,放到「人手一機」的現在,變成了父母隨手將小孩的影片,上傳到社群媒體,原本只會出現在家裡相簿或是錄放影機的私人影像,下一秒就會被當作網路世界裡的陌生人茶餘飯後的娛樂,直接丟臉丟到全世界。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都熱衷於分享自己的家庭,然而隨著分享和過度曝光的界線越來越模糊,越高的流量代表「變現」的機會越大。面對「人人都能成名15分鐘」的現在,許多父母會透過上傳孩子的日常生活獲取大眾的關注。Z世代,正是第一批承受網路曬娃影響的孩子。

當這些孩子長大後,他們不只要倡導「兒童肖像權」的重要性,更要控訴那些年,沒有經過小孩同意就上傳影片的大人們。

圖源:SafeSpace

楚門的世界:社群版

現年24歲的卡姆巴雷特(Cam Barrett)是芝加哥的一名社群媒體策略師,而她的童年宛如《楚門的世界》真實版,是在沒有經過自己的同意下,就被迫活在鎂光燈下的生活。

「當我九歲的時候,任何人在網路上都可以看到我各種私密故事,包括我的初經;我第一次生理期的私密細節被放在網路上供人瀏覽;十五歲時出了一場車禍,第一眼看見的不是提供我安慰的雙手,而是媽媽準備將我的人生放上網路的鏡頭。她甚至告訴我,妳應該要表現得更虛弱一些。」

對於卡姆來說,他無法控制這一切,如果在 Google 中輸入自己真實的名字,第一個顯示的結果,仍是自己幼兒時期穿比基尼的照片,這不僅導致他在學校被同學排擠和欺負,即使到現在,他仍害怕著會有人拿這些照片作為攻擊他的武器。

童年的經歷讓卡姆長大後,成為了網路兒童隱私的倡導者。

如果侵犯孩童隱私的是親生父母呢?

雖然許多國家都有設立保護兒童隱私的法律,例如2000年美國便制定《兒童線上隱私保護法》(COPPA)旨以規範網路平台必須保護13歲以下兒童的隱私和安全。2019年,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發現,Google與旗下的YouTube在未經家長同意下,非法蒐集兒童個資作為發送廣告的數據,違法了《兒童線上隱私保護法》,自此,YouTube加強「為兒童打造」政策,致力於建立明確的兒童內容分類標準;2023年3月,美國猶他州兩項有關社群媒體的法案,要求社群媒體公司要驗證猶他州用戶的年齡。同時,必須獲得未成年者之父母的同意,才能開放創立社群帳戶

以上的規範大多都把責任與控制權交由孩子的監護人,但,針對未成年的隱私受到父母侵犯的行為,幾乎無「法」可管。

今年二月,華盛頓州立法機關審議了《1627號眾議院法案》,旨在保護以營利為目的的家庭影片中,未成年兒童的權益。如果影片中有30%的內容是關於兒童,且每次點閱率至少產生10美分的收益,其父母必須將部分收益,存到專門的基金,供兒童在成年後使用。

該提案法案讓孩子們能依法維護自己隱私權,當他們達到法定年齡時,可以要求刪除他們出現的影片和其他內容。

圖源:Pexels


「你看,我的小孩可愛吧」

打開TikTok 搜尋關鍵字 #MumTok,不僅可以找到成千上萬的父母分享與孩子互動的影片,點閱率甚至已超過22億次。而這些頻繁在社群網路上,上傳、分享與親子互動影片的行為,被稱作「Sharenting」——由share和parenting兩個詞組成,2016年更被柯林斯詞典(Collins Dictionary)選為年度十大熱門語。

根據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調查顯示,美國有75%的父母都曾在網路上「過度分享」自己小孩的訊息;而線上資安平台AVG調查發現,在美國約有九成以上的兩歲幼兒,他們的照片或其他相關資訊都曾被上傳到網路;2018年英國兒童權利保護協會(Children’s Commissioner for England)報告則顯示,現在的兒童在13歲以前,平均會有1,300張照片在網路上流傳。

多數時候,許多父母上傳孩童的影片,只是出自一顆想要分享的心,類似打開錢包裡的家庭照片和路人說「你看,我的小孩可愛吧」的單純心理。然而,當分享可以從中「變現」時,這些家庭頻道(Family channels)為了竭盡全力吸引觀眾的心態也會逐漸「變質」。

為了流量,不擇手段

2017年,一對夫婦在YouTube經營名為FamilyOFive的頻道,影片內容多圍繞在一家五口的日常生活影片,該頻道高峰時期甚至創下1.76億點閱,以及75萬訂閱人數。然而,隨著FamilyOFive的爆紅,越來越多觀眾發現影片的不對勁,例如在一段「惡搞影片」中,父親麥可(Mike)故意在兒子房間的地毯上噴灑會自動消失的隱形墨水,隨後大聲指責對方、要他承認犯錯,惹得10歲不到的孩子嚎啕大哭,甚至是歇斯底里的懇求,最後父親才笑著說這是一場惡作劇(prank)。

另一則影片,則是父親發起翻轉水瓶的遊戲,沒有成功翻過去的人,要打另一個人巴掌,但是當小兒子「用力」打了姐姐的耳光後,父親卻完全沒有責備對方,反而是拍下女兒哭泣的樣子。

諸如此類的影片,讓許多觀眾開始質疑這對夫婦的育兒方法,兩人也在2017年被判「忽視未成年」並緩刑五年,同時也失去了孩子的監護權。YouTube也強制關閉了他們的頻道。

網路明星比電影童星還不如

根據內容創作者資源平台Influencer Marketing Hub報告指出,KOL產業從2016年的17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164億美元。

年僅11歲的瑞安卡吉(Ryan Kaji),在YouTube開設介紹玩具等知識性兒童頻道的Ryan’s World,光是業配和影片收入就超過3億美元的收入,更是連續三年蟬聯《富比士》雜誌全球YouTuber收入榜首,成為全球最年輕也是賺最多的YouTuber。

圖為Ryan’s World影片頻道,其中Eggs Surprise Toys Challenge觀看次數已達20億次以上,成為YouTube上觀看次數最多的60個影片之一。

但這些網路明星KOL卻不像在電影或電視工作的兒童,受到美國勞工法律的保護,意味著他們的工作時間沒有上限,父母也沒有義務為他們存錢,更無法掌控其肖像權和個人資料。
草擬並提交《1627號眾議院法案》的克里斯麥卡蒂(Chris McCarty)在聽證會上表示:「這個問題不會消失。」

「一旦這些孩子長大,他們會意識自己的童年因為被『貨幣化』而帶來的傷害有多大。」

克里斯之所以會積極推動此立法,是因為他在2020年看到一名主打育兒的創作者米卡斯托弗(Myka Stauffer),後期製作了一系列收養一名中國籍殘疾兒童赫胥黎(Huxley)的影片,甚至為他發起了募款活動,但在觀眾發現這對夫婦「退養」了赫胥黎後,許多人開始質疑這類「家庭頻道」的道德標準。

而現在這些社群網路上,又有多少父母將孩子當作斂財的工具?



我家寶貝值千金

一名現年15歲、匿名接受訪問的KOL表示,他從幼兒時期就在父母開設的YouTube頻道「出道」,雖然累積了數百萬粉絲和巨額收入,但管理社群和收入的是他的父母。除了經常要被迫拍攝令自己不舒服的劇本,以及做出裝出來的反應,他的父母甚至威脅自己簽屬一份保密協議。父母為他安排的「人設」與形象,也讓他受到同儕的霸凌。

「因為YouTube,我很難交得到朋友,也常常被陌生人跟蹤,不得不報案。我的父母知道我很常受到網友的影響,也知道我不喜歡製作影片,但他們只是說觀看我們影片的人,不是壞人。」


我們需要網路版「庫根法」

這不是第一次有法案,想要保護這些小童星。因為出演喜劇大師卓別林(Charles Spencer Chaplin)的電影,而成為美國最早天才童星之一的傑基庫根(Jackie Coogan),1938年一舉將他的母親和繼父告上法院,因為他們幾乎揮霍完庫根當童星時賺的片酬。

最終,庫根在卓別林的幫助下,順利打完官司。同年,加州議會通過了《加州兒童演員法》又稱《庫根法》,規定雇主必須將童星15%的收入存入一個銀行帳戶,同時也制定了關於童星的學業、工時和假期等規範。

圖源:Flickr

2018年,加州曾試圖將社群媒體廣告添加到童工法,並遵循與庫根法(Coogan Law)類似的保護措施,制定kidfluencer法案。該法是由保護童星權益的娛樂慈善組織BizParentz的創辦人安妮亨利(Anne Henry)提出。

「儘管大多數父母可能不打算從孩子身上攫取利益,但他們可能無法應對孩子成為「網紅」帶來的名氣。但在缺乏明確規定或法規的情況下,保護年輕網紅的責任,只會落在他們(父母)身上。」

只可惜在當時,kidfluencer法案因難以執行而無法通過。但在2020年,法國通過了一項保護未成年網紅的法律,針對花費大量時間拍攝影片,並透過此工作賺取收入的小網紅,提供與法國兒童模特兒與演員相同的法律保護,其中一項近似於庫根法,規定兒童網紅賺取的收入必須存入指定的銀行帳戶,直到他們年滿16歲。成為世界首個保護網路童星的法案。

你的孩子,只是你的孩子

今年3月,法國又再進一步提出兒童網路隱私權相關法案。由議員斯圖德(Bruno Studer)提出,在未經當事人許可的情況下,父母禁止在網路上分享孩子的照片,以保護孩童在網路上的隱私和肖像權。

斯圖德認為,現在網路「共享」趨勢持續增加,也成為兒童隱私的主要風險之一。根據兒童福利聯盟調查,有84%的父母曾上網分享育兒狀況,其中有21%曾放出孩子的裸露照。而許多被不當截圖或轉載使用的來源,幾乎都源自於孩子父母在 FB 或 Instagram 的貼文,而目前流傳在兒童色情網站的照片,有超過50%是孩子的父母在自己的社群平台上所發布的。

因此該法律旨在向年輕人提出,所謂的父母其實並非擁有「絕對的權力」。

坎特伯雷大學教授 Ekant Veer 向廣大的曬娃父母喊話:

「要記住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而不是玩具或是商品。更要記住,網路是上傳東西到上面後,就不會消失的世界,即使你認為這些影片或照片很有趣,但也請謹慎思考,你的小孩也可能因為你的無心之舉,受到霸凌。」

💡 什麼是曬娃?
父母出自於「分享」的心態,將自己小孩的照片上傳到網路或社群媒體上。打開TikTok 搜尋關鍵字 #MumTok,不僅可以找到成千上萬的父母分享與孩子互動的影片,點閱率甚至已超過22億次。而這些頻繁在社群網路上,上傳、分享與親子互動影片的行為,被稱作「Sharenting」——由share和parenting兩個詞組成,2016年更被柯林斯詞典(Collins Dictionary)選為年度十大熱門語。

💡 把小孩照片放到網路上會有什麼問題?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調查,有84%的父母曾上網分享育兒狀況,其中有21%曾放出孩子的裸露照。而許多被不當截圖或轉載使用的來源,幾乎都源自於孩子父母在 FB 或 Instagram 的貼文,而目前流傳在兒童色情網站的照片,有超過50%是孩子的父母在自己的社群平台上所發布的。

💡 什麼是庫根法?

1938年,因為出演喜劇大師卓別林的電影,而成為美國最早天才童星之一的傑基庫根(Jackie Coogan),一舉將他的母親和繼父告上法院,因為他們幾乎揮霍完庫根當童星時賺的片酬。最終,庫根在卓別林的幫助下,才順利打完官司,同年,加州議會通過了《加州兒童演員法》又稱《庫根法》,規定雇主必須將童星15%的收入存入一個銀行帳戶,同時也制定相關童星的學業、工時和假期等。


本文經GQ地球圖輯隊授權轉載,由小人物進行下標以及微幅修訂。
圖、文經編輯,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請參考原文


責任編輯:張欣喬
核稿編輯:Shiuan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被查到怕!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宣布成立館藏出處研究小組

當大量藏品出處不明或不義時,博物館便容易被譏為「贓物大本營」。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宣布將成立一個專門調查館藏出處的小組,要配合檢察部門調查150萬件館藏的來源和出處歷史,維護自家博物館的形象與聲譽。

從《療心圖書館》思考:我想藉由工作成為一個怎樣的大人?

雲林土庫鎮圖書館館長彭冠綸讓圖書館除了是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外,更進一步上升為與孩子交心的時光。她不僅在這本書中傳達了溫柔與善意,不同於一般勵志書籍,她關心的不是工作效率、自我提升,而是「一個人要如何成就一份工作」的態度。

用3個反轉盤點自己的生存指標,讓你活得更像自己

Podcast排行前10名的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創辦人瓦基(莊勝翔),從任職10年的台積電副理轉換跑道投身說書事業,這篇文章將分享他過去的迷惘、思考、解方以閱讀過的書籍觀點整合,給予我們生涯解答。

為何要上哲學課?持續跟自己對話,才是思考

褚士瑩寫作超過20年,但也曾遇過瓶頸。這篇文章他拜入法國哲學家奧斯卡·柏尼菲設立的「哲學踐行學院」門下經歷前所未有的思考練習與震撼教育的故事記錄,當中有許多促進思考的案例,值得推薦。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re Articles

謝馥如諮商師:結婚不是人生的必修課,婚姻不該是關係間的枷鎖

婚不婚看個人,結婚與否各有不同說詞與見解,當你質疑人類為何要結婚?又存在著為何不結婚?這情感層面的拉扯是正常自然的,因為你是情感的動物,過不了情字這條路。

【集眾人之力的年末盛典:社區共好的「鬆勢三日節」12月揭開序幕】

彰化社頭,這個台灣的織襪之鄉,一場由地方青年發起的盛會【鬆勢三日節】即將於年末拉開帷幕。這是一場結合傳統產業、社區共造、品牌經營的匯集之地,各式各樣的想像在這裡發生,共同要為社頭這個地方繪出一段充滿活力的週末。

雲玩家、雲讀者、雲觀眾,到底有沒有資格發表意見?

雲玩家讓人詬病的原因就在沒明明沒有接觸過遊戲,僅僅是透過影片、實況和評論就上網與其他人討論或是發表意見。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不懂裝懂」

走出翻拍即崩壞的魔咒,《航海王》真人版的不俗表現與未來發展

動畫《航海王》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觀眾們喜歡草帽小子一夥人的性格,也對他們在偉大航道的冒險感到熱血沸騰。而當作者尾田榮一郎宣佈要真人化時,許多人不免擔心會崩壞,不過如今卻似乎繳出不錯的成績。

AI翻譯當道:有了科技與人工智慧,我們還需要學英文嗎?

在AI還不風行的時代,翻譯是一項有系統的專業,學會第二外語對於探索世界如虎添翼。然而當科技發展至人類能不透過學習,僅操作即時翻譯AI就能使用第二外語時,則挑戰了學習本身的核心價值。

承載故事的人-劉冠廷:Be water 像水一樣清澈,有無限的可塑性

劉冠廷,以《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聖筊》入圍第58屆金鐘獎男主角獎,而近年來在台灣掀起一波「冠廷宇宙」使大家漸漸看見他背後的努力與對於演戲的每一分執著,他是一個承載故事的人,像水一樣,有無限的可塑性。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宮崎駿用一部《蒼鷺與少年》走遍我們的人生

「這是最後一部」在2013年時曾經表示自己不再投入長篇動畫的宮崎駿宣言,在後期被打破最後一步的發言,又開始製作新動畫。 而這次在2023年耗費多時完成的動畫作品,其風格和劇情的安排卻呈現兩極化的結果。

出道30年,從電視明星變為網路紅人之路:斯斯感冒膠囊御用明星「羅時豐」

你聽過「感冒用斯斯~咳嗽用斯斯~」的廣告嗎?在電視中唱著廣告歌曲的羅時豐出道時是台語歌手,卻不甘於被標籤定義,54歲的他現在甚至經營起Youtube,成功迎來演藝事業第二春。

連小勞勃道尼都認證,用瓦楞紙做出鋼鐵人的藝術家鍾凱翔

紙雕藝術家鍾凱翔從喜愛昆蟲的孩童時期開始,便以紙材探索創作,還成功做出1:1等比例的鋼鐵人模型。儘管受到質疑,他始終忠於自我,不曾改變作品的風格,而這份堅持不成功吸引了小勞勃道尼,也吸引了世界。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