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社會實踐文化關於墮胎:比起宗教因素,在美華人更在乎經濟狀況

關於墮胎:比起宗教因素,在美華人更在乎經濟狀況

2022年5月,美國媒體Politico爆出重磅新聞,指美國最高法院意見書草稿顯示,影響美國社會深遠的「羅訴韋德案」即將被推翻。雖然判決還未公佈,但國際社會已開始熱烈討論相關影響。2022年6月24日,美國最高法院最終以6比3裁定,正式推翻「羅訴韋德案」裁決,引發全國多地新一波的示威潮。

儘管華人是美國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面對這個議題,不少人不太公開討論,有時更會刻意避而不談。

但事實上,面對這個話題,他們可能想法放得更開。曾經陪伴很多華人墮胎的醫療翻譯員June,都不若而同提到,在美的華人沒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枷鎖,比較容易接受墮胎,而選擇墮胎的多數原因,是財政負擔不到養育一個小孩。

養不起孩子成了最主要的墮胎因素

移民美國超過20年的June,當過10年醫療翻譯員,陪伴很多在美國居住的華人墮胎。她的工作是在手術前、中、後,在病人身旁擔當翻譯員,為病人解釋手術的風險、翻譯文件。她提到,很多在美華人選擇墮胎是因為「養不起孩子」。

她因而接觸到病人的年齡層比較廣,按她的觀察,上一代和新一代華人的「墮胎風氣沒有什麼改變,都是視乎事主的家庭和經濟狀況,中國人很接受墮胎這一回事,不會特別反對」。

她説,在美國,華人不太重視墮胎議題。「一般懷孕了就會生下來,沒有(經濟)能力的就會去墮胎」。是一個較為純粹的經濟選擇,比較少涉及生命議題。

在墮胎法案喧囂之際,西岸華人社群也很少提到墮胎和相關議題。「可能他們會私底下講,但也有可能(有當事人)墮胎的時候胎兒週數比較少,墮胎後沒有人發現她曾經懷孕,最終也不會特別講出來。」

如果以滿分十分計算,June會為新一代接受墮胎的程度打上八分,甚至九分;上一代則倒減一、兩分。「年紀大、老一輩對於女兒墮胎可能相對接受程度低一點,可能覺得對身體不好,而且不是他們自己養育小孩,當然想家族壯大。但子女也可能會想,我是養育孩子的那人,負責經濟、教育,當然要視乎經濟能力。」

育有兩個小孩的June也同意,一個家庭的經濟能力很重要,甚至成為墮胎與否的關鍵因素;其次的因素就是,是否道德、有否扼殺生命;最後才是宗教。

「天生天養、窮有窮養,這些説法很不負責任,生育小孩就想給他最好的。當然,也可以窮有窮養,低收入家庭還有政府也幫你養,但現在的教育環境,負擔不起的就會降低競爭力。」

説是如此,決定墮胎的一刻,相信也是很困難的。

June接觸到在墮胎手術的過程情緒比較激動的病人,她們對於是否墮胎,心中直到最後一刻還是充滿掙扎。但是,由於尊重病人隱私和她的專業操守,June不會問及當中的原因,多為在一旁安慰説:「這不是對與錯的問題,如果經濟能力不許可之下生下來,對他和你自己都是一個負擔……選擇不要的時候,亦未嘗一個壞事。」

June常常接到墮胎的翻譯案子。她知道自己有些同行,因為宗教原因,不會接這一類的工作。

但她坦白説,自己對於參與這些工作沒有什麼特別感受。「就當作是一份工作,墮胎是自己選擇,(她們)都是自願,很多時都沒有什麼太大問題。我和她們都沒有宗教信仰問題……。我反而接受不了虐兒、有家庭暴力問題的案子。」

「我們不要回到過去」民眾最高院前舉牌抗議
圖片來源:中央社

文化轉變,對生育相較保守、對墮胎趨於開放的心態

13歲移民到美國、定居了25年,從事賭場公關的Brian説,儘管墮胎議題在美國主流社會鬧得熱烘烘,但這不是在美華人關注的議題,他們大多關注經濟。但他也提到,上一代中國人的墮胎風氣「很開放」:「一來沒有受基督教等宗教影響,二來就是政策副作用。」

Brian因工作緣故接觸到不同華人移民,有他們可能來自中國、新加坡、越南。按照他的觀察及與客人接觸的經驗,他認為,這其中越南華人在墮胎的取態上較為傾向「pro-life捍衞生命權」,「他們的思想比較老派、傳統,而且沒有受到(中國)一孩政策所影響。」

一孩政策,指的是中國曾經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從1979年開始隨着改革開放推行,規定中國的城市人口只可以生一個兒女,生第二個就需要審核批准,如果違反規定生第二個,需要交罰款,即「社會撫養費」。

Brian稱之為「政策副作用」:「當時的社會風氣,墮胎是很基本的,除非你有錢,買通了官員,讓你生下第二胎、第三胎。人們開始習慣了這個風氣,就會變成了social norm(社會規範),(對墮胎這件事)很開放。」

他又指出,「新一代的中國移民對生育的取態,與上一代的不同,從一孩政策變成了三孩政策,生育取態從開放變為保守。」他形容這是文化轉變(cultural shift)「中國移民、甚至中國人隔了一代已經改變了。」

而不變的是,兩代人對墮胎的取態都比較開放,立場上也算是支持墮胎自由(統稱為「pro-choice捍衞選擇權」)。

圖片來源 Pexels

箇中的原因,除了政策影響,也主要跟財政有關。Brian提到自身的成長背景。「我媽在她15歲的時候生下我,在17歲的時候生了我弟,我們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知道母親有多辛苦,犧牲了自己很多。」他認為,華人也大多明白家庭的財政狀況,對小孩的成長有多大的影響。

為香港奪得奧運第一金的「風之后」滑浪風帆運動員李麗珊,曾在2006年的香港拍攝一個銀行廣告,廣告中表示養大一個小孩要400萬港元。當時的廣告一出,引起廣大的討論。

Brian 指出:「香港人計算養育小孩要多少錢的意識提高了很多,家計會(家庭計劃指導會)也説兩個小孩就夠了(指早年香港呼籲少生的公益廣告),‘贏在起跑線’等環境因素(指希望給小孩最好的成長條件),令新一代對生育很保守。」相應的,就會對墮胎態度比較開放。

當然,他也接觸過部分中國移民傾向pro-life,他們認為墮胎「傷身」、扼殺了小生命。Brian稱,也許他們信佛、信輪迴才有影響,但整體而言,「上一代pro-life的中國移民,因道德枷鎖捆綁多於宗教的理由才反對墮胎。他們社會化得太快,對宗教終究不太上心。」

墮胎:在華人家庭間禁忌的話題

在西雅圖一家公司任職文化研究員(Cultural Researcher)的Brenda認為,宗教、年齡、種族、經濟、文化等不同因素,都會影響人對墮胎議題的看法。

Brenda指,pro-life的人多是有信仰的人,和種族沒有太大關係。她小時候去過的一所美國華人教會,也十分反對墮胎,信徒大多是pro-life支持者。「特別是宗教群體,即使是18至30歲較年輕的人,他們的宗教背景也主導了對墮胎的看法……不僅基督徙,也有可能是穆斯林。」

但是,她同時也指出,她也認識一些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反對墮胎,原因是從人道層面出發,視胎兒為生命,認為墮胎很殘忍。

談到自身的立場,自小就已經是基督徒的Brenda多番強調,在pro-choice與pro-life的立場之間,仍然有很大的灰色地帶,「不是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她較為支持「有條件」的墮胎,即因性侵犯而懷孕、健康等因素才墮胎,但她強調,自己不會主動「宣傳」墮胎一事。

Brenda她的一家都是基督徒,父母很虔誠,父親更是教會的執事。她透露,母親曾經因為意外懷孕,加上高齡、長期服藥,在醫生的建議下終止懷孕。

當時,Brenda已在美國讀書,與父母和妹妹分隔兩地。她憶述這件事:「那是打IDD(長途電話)年代,沒有WhatsApp,不能即時知道最新狀況;發生了之後,他們才告知我,我很多細節都不知道。」

面對較為複雜的家庭背景,Brenda一家對墮胎這個議題採取的應對方式,似乎就是靜默。

Brenda説,這個議題「在家裏很sensitive(敏感),家人之間有點避諱,也不會討論,只有我媽會很偶爾的提起,因為她曾經是當事人,但也只限於發生過的事,不會討論整個議題,父親更不提一句。」因此,Brenda一直也不清楚父母對墮胎的立場。

「我父母是虔誠的基督徒,又是華裔,(這個背景)通常都是pro-life的……如果我媽不是意外懷孕,後來又因長期病患而墮胎,相信他們也是pro-life。可能他們現在的立場偏向有條件墮胎那一類。」

惟她認為,這是普遍和典型的美國華人家庭關係和實況,就像老一輩與年輕人的對立,前者的取態較為保守、傳統,「父母與子女很多時候根本不會談起(墮胎),很多華人子女根本不知道父母怎麼想;即便決定墮胎,可能也不會告訴他們。」

美最高法院前聚集民眾  支持墮胎合法權
圖片來源:中央社

生育與否,應該讓女性掌握選擇權

Brian現時育有兩名小孩,分別是四歲、一歲。

「第二胎的時候有想過(叫妻子)墮胎,因為當時還未完全ready(準備好),但太太説晚一點再生就遲了。」但他也明白,「人生沒有100% ready」因此也沒有讓太太拿掉小孩。

在妻子還未懷上第二胎的時候,他認為「準備好」的條件,包括「有好的家庭、財政、找到托兒中心和好的校區;工作上,也有時間陪他(小孩),就算準備好。」

他經歷過小時候的成長環境「不是最好」的時候,因此希望能夠給孩子最好的:「我不想我的子女,在父母沒準備好之下出生,想他們有比較好的成長環境。」

如果夫妻之間對墮胎與否有分歧,該怎麼辦?Brian很快地迴應説:「 Still the woman’s choice.(依然是女性的選擇)」

他認為,男性往往難以代入女性的觀點去看待墮胎。「男性的觀點絕對沒有可能與女性一樣,那麼切身地去看待這件事;女性要考慮很多層面,她的未來、身材走樣、工作仕途……這不是男性可以經歷到的,女性面對的social stigma(社會污名)嚴重很多。」

因此,作為pro-choice支持者的他,希望女性在美國這個文明社會中,也可以有選擇的權利。

「墮胎這個議題的核心是選擇權利,在文明社會,為何要逼她做一些影響她一生的事?女士懷孕會改變整個人生,但(如果)連可以一個可以選擇的選擇都沒有,我們做人那麼進步是為了什麼?有些事不應讓宗教、道德捆綁一個人。我真的覺得沒有這個必要。」

本文經歪腦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實習編輯: 陳念渝
核稿編輯:Xenia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AI時代真正該擔心的是什麼?

自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人們不免也開始擔心與討論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但職業更替在歷史上一直是必然的,更該擔心的是,AI如何控制我們的思想。

善用通訊軟體,替親子關係增溫

現今科技進步下幾乎人手一機,人與人的溝通也多靠著手機完成。雖然「通訊軟體」讓生活聯繫更方便,卻也好像讓溝通隔著螢幕少了點真實情感流動。究竟,LINE是讓親子溝通更順暢,還是阻隔更多?

少子化衝擊下,高房價問題有望趨緩嗎?

台灣房市在百年大疫的挑戰中逆勢成長。2021到22年中,全台灣共有35萬件房子被買賣轉。榮景另一邊,台灣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嚴峻的少子化。而少子化帶來的首購族減少,是否會影響房價,讓我們分析一下。

蕎希甜點:從創業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喜歡的狀態

即使萌生轉職的想法,小心謹慎的性格使得她猶豫再三,擔憂著創業失敗。於是Chelsy先利用業餘時間充實自己的技術,開啟斜槓模式,在有工作的情況下,同時販售甜點。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畢業生求職路途上的燈塔:趙浩宏與《職人》雜誌

迷惘是人生的常態,但為何孩提時的我們能將迷惘正向地轉變成「好奇」,從嘗試當中累積喜好與熱情,年紀漸長卻失去了熱情?《職人》雜誌創辦人趙浩宏認為,強調成績與考試的教育環境,讓學生過早地失去對學習的主權。透過《職人》,趙浩宏要培養人們對世界的好奇與熱忱,讓發光發熱的職人們為職涯提一盞燈。

擁抱自己,把握7點讓高敏族的你更有自信

高敏感族群內心容易出現許多小劇場、經常小心翼翼觀察周遭反應,也容易被所處的環境影響。這些事無時無刻都影響著高敏感族群的內心,但其實,掌握幾個原則,高敏感族群也能看見另一份天賦。

大約翰全麥烘焙:用生活的步調證明「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一份,對於愛、對於家庭 一份,對於堅持、對於努力 一切,從紐西蘭開始,學習體驗對於自然、健康、純淨的一切 2004年創立於宜蘭的大約翰全麥烘焙,帶著在紐西蘭的經歷回到家鄉,開啟了一段與生活達到平衡的經營之路。

影評人的職涯求生指南:專訪雀雀與張硯拓

自由業者加上文字工作者,兩種搭配聽起來就非常難賺錢的工作,卻是現在許多上班族轉職的嚮往之一。在影評人雀雀和張硯拓的經驗裡,成為一個專業的影評人,首先需要的可能是熱情與目標、仰賴的卻是長期的自律與堅持。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擁有能夠接受薪資浮動以及「不作不食」的覺悟。

隨著審美潮流變動的「創業」:專訪五分埔服飾業者佩筠

聽到「創業」,大多數人立刻會想到的是和網路數位相關的「新創產業」。但在五分埔,時尚服飾的創業幾乎奠基於台灣早期的「聚集經濟」,並隨著消費者和流行的審美不斷變動,是一種既傳統、又創新的產業,而佩筠一家的服飾經營故事,正是台灣近30年來的產業縮影。

從無到有,建構扎實世界觀:《人選之人》導演林君陽專訪

林君陽執導的《人選之人》上映不到一週就衝上台灣NETFLIIX收看榜第一名,並受到韓國議員的關注推薦。以「台灣選舉文宣幕僚」為全劇焦點的設定,但不如真實世界狗血的作品,到底如何成功吸引觀眾目光的呢?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下)

出版《男人的愛情研究室:談一場不追不求的戀愛》及《自信力:13堂關於事業、情感、人際關係的自信課的Mr.P,將在本文和讀者分享自身的婚姻觀:當真愛來敲門時,不是從利益為考量,而是因為信任,而決定成為共度一生的夥伴。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上)

本文筆者Mr.P,專為學員打造自信提升課程,以生活作為切入,帶學員在溝通上、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在人際之間有著獨樹一幟洞察力的Mr. P也分享了他對婚姻的見解,從常見的婚姻迷思切入,探討婚姻的目的。

AI時代真正該擔心的是什麼?

自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人們不免也開始擔心與討論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但職業更替在歷史上一直是必然的,更該擔心的是,AI如何控制我們的思想。

善用通訊軟體,替親子關係增溫

現今科技進步下幾乎人手一機,人與人的溝通也多靠著手機完成。雖然「通訊軟體」讓生活聯繫更方便,卻也好像讓溝通隔著螢幕少了點真實情感流動。究竟,LINE是讓親子溝通更順暢,還是阻隔更多?

《人選之人:造浪者》:「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面對傷痛,揭開疤

近期紅遍台灣的首部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創新題材看見台灣政治方面的議題,角色們貼近生活與選舉時事,並展現了在選舉其中的衝突、合作等寫實生活的問題,而其中「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不僅是全劇的經典台詞,更帶出了觀眾共鳴的去看見社會狀況。

少子化衝擊下,高房價問題有望趨緩嗎?

台灣房市在百年大疫的挑戰中逆勢成長。2021到22年中,全台灣共有35萬件房子被買賣轉。榮景另一邊,台灣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嚴峻的少子化。而少子化帶來的首購族減少,是否會影響房價,讓我們分析一下。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