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選之人:造浪者》作為台灣第一部政治幕僚職人劇引起熱烈關注與討論,劇中呈現台灣社會政治生態與選舉文化,並以性別平權議題為故事主線,描繪女性在職場所面臨的挑戰。透過專訪曾任職於政黨、歷經選戰的作家「小花媽」張慧慈,我們將更深入了解幕僚職人真實經歷的酸甜苦辣。
出身藍領受社會學薰陶,為理想從政
張慧慈出身藍領家庭,父親是水泥師傅,曾是美髮師的母親後來轉任作業員,育有三女一男。身為長女的她考上清華大學社會系,又到臺大繼續攻讀社會學研究所,是家裡學歷最高的孩子,回想2014年研究所畢業後選擇從政的動機,她說:「小時候我弟弟腎臟病被誤診延誤就醫,缺乏申訴管道,我就很想修改制度、幫助同樣出身工人階級的人,那時很嚮往立法委員,又想畢業即就業,所以選擇進入民進黨中央黨部。」
後來,張慧慈逐漸理解即使是立委能做的事情也很有限,於是她成為選戰幕後戰力,從基層黨工一路當到媒體創意中心副主任,以其他形式持續推動自己的理想;而她的筆名與臉書專頁名稱「小花媽」則是源於當年加入民進黨時,辦公室牆上印有時任高雄市長、綽號「花媽」的陳菊,同仁覺得她的形象和陳菊一樣親切就給她取了這個綽號,並被沿用至今。
從政近十年的張慧慈和《人選之人》的編劇之一厭世姬曾是同事,她開玩笑道:「被推劇後我打開第一集,看不到三分鐘就PTSD發作,一瞬間以前的回憶都湧現了,回來了!」
劇裡劇外,「造浪者」們的日常
影集《人選之人》中,翁文方與張亞靜等主要角色隸屬於「文宣部」,負責聯絡媒體、接洽設計師、攝影剪片、製作社群貼文圖卡等業務,現實中張慧慈也在結合文宣部與網路部的媒體創意中心工作過,除了上述任務,她還加入體制外的「文稿小組」,負責撰寫候選人或政治人物的講稿,「有些人像陳菊或賴清德只需要列出參考,他們就能現場發揮,像小英總統比較嚴謹,我們就要完整的擬出來。」
劇中翁文方在推廣募資小物的記者會中遇到記者提出無關活動主旨的質疑、林月真主席在校園演講也遇到學生質問其廢死立場,考驗著幕僚和候選人的危機處理能力,這樣的橋段讓張慧慈心有戚戚焉。在舉辦活動前,各個部門會設想許多情境並不斷沙盤推演,以減少現場出錯或失言的機率,一旦遇到不按牌理出牌的記者先發制人甚至斷章取義,他們就必須馬上產出回應或澄清的圖文,儼然是場沒有煙硝的攻防戰。
即使是面對議題的正反衝突,回應也必須顧慮到溝通對象的性質,張慧慈以劇情舉例:「戲裡亞靜有問文方說:主席是不是沒有說她到底支不支持死刑?這部分是因為對很多民眾來說,事情都不是零就是一百,沒有中間的光譜,在不管怎麼回答都會流失部分選票的情況下,主席的回應最主要是要說服支持者、讓支持者保有對她和政黨的信心,而不是和反對者辯論。」
一場選戰幕後與許多人密切相關,儘管大家平時有各自的人際關係,在選戰打得火熱時,大家仍會產生強烈的橫向聯結和革命情感,對於劇中呈現的幕僚日常如下班去KTV喬事情、演行動劇、腦力激盪票選口號等,張慧慈笑說:「真的很常去熱炒店和KTV吃吃喝喝,唱歌都會唱競選歌,就會有人唱到哭出來……我是不容易喝醉的人,就要負責把喝醉的同事平安送到家,隔天就會看到他們來上班臉色超差。」
選舉教會我的事:一人多角與換位思考
《人選之人》以總統大選為背景,而一樣是打選戰,幕僚們在中央與地方的經驗感受卻大不相同。親身參與過兩種選戰的張慧慈在臉書分享,她會跟周遭對未來有點迷茫的學弟妹說:
她認為在中央黨部時比較能夠各司其職、專注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文宣溝通的思維著重在全國性的網路傳播,會更偏年輕與國際化;地方選舉則是「一人分飾多角」,舉凡處理投訴、寫稿、辦活動、主持、搭建舞台……幾乎什麼都要會,且需跨出同溫層,面對地方選民對同性婚姻、廢死等議題的排斥牴觸。
待在地方接觸選民,她感受到最真實的人情冷暖:會得到支持鼓勵,也會遇到情緒勒索;曾經被選民站著訓話一整天,也曾收到選民送的食物和物資。張慧慈說,在地方歷練後的最大收穫,是她更清楚該如何應對各種狀況,並站在不同族群的立場設想、進而發起更有效的溝通,「以前在中央黨部處理文宣時會用年輕人的心態去看事情,後來更理解某些議題推動的時候,在其他族群間會遇到哪些阻力,以及我們要如何應對。」
選舉傷害我生命:個人生活與大局都一樣重要
選戰過後勝負分曉,有人會安慰「小輸就是贏」,但對張慧慈和許多政治工作者來說,選舉輸了就是輸了,輸的那方想要做的事情做不到、補助款拿不到要大裁員,因此選前大家都燃燒自我,只為拚一個勝利。
投身政治工作有得亦有失,熱血與使命感有時也是一把雙面刃,劇中陳家競為了選舉忙碌奔波而難以兼顧家庭,現實中的從業者們亦然,張慧慈憶道:「要選總統大選的時候,忙到後來我發現我的朋友家人要做什麼吃什麼都不找我,他們說:因為你永遠都在工作啊,吃飯也都在看手機。我還曾經因為騎車看手機出車禍,當時就是覺得大局為重,『這些事都很重要,這世界不能沒有我』,我連阿公的喪禮都是工作出差時順便去的……像家人的畢業典禮、朋友的婚禮,我覺得未來還可以彌補的場合都無所謂,很多前輩也都是這樣挺過來的。」
但等到做了副主任後,張慧慈鼓勵同仁可以多陪陪親友,因為她領悟到很多事情都只有一次。劇中陳家競的那句哀號看似幽默搞笑,實則貼合了她的心聲,「這樣的生活其實是不對的,它真的是傷害了你的生命,它也傷害了你對這世界的認知。為什麼有些選舉人不知民間疾苦?因為我們沒有自己的生活,我覺得沒有人間生活的人打不了選戰,不會知道民眾想要的東西是什麼。留在內部的人會發展出一套生活方式,但那套生活方式和一般民眾就不太一樣,所以我後來選擇離開。」
與劇中角色共鳴多 樂見民主政治影視化
「可能這部劇的取材比較多是來自民進黨,有人會說這部就在講民進黨,有什麼好看的,但我也有很多在國民黨工作的朋友,雖然立場不同,大家私底下哭的事情都是一樣的,選民好可怕啊、工作爆肝啊……其實都一樣。」
張慧慈為了所愛之人從政,也為了他們離開政黨。她在《人選之人》的許多角色身上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論是同樣出身社會系、被學生時期社運夥伴質疑忘記初衷的黨工蔡易安,還是為了女性同仁權益不甘屈服、勇於伸出援手的副主任翁文方,又或者是對工作兢兢業業而忽略家人的主任陳家競,「我最有感觸的角色是翁文方,因為我覺得我和她最像,但我覺得每個工作都需要一個陳家競來凝聚向心力。」
對於部分評論認為本劇聚焦在女性和性別議題、使格局受限,張慧慈反倒認為從「性別」這樣切身相關的議題鋪陳,更能引起一般大眾的共鳴,「政治就是日常,當我們去描述一個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事情時,你才可以裡解說,這些參與選舉的造浪者其實跟大家一樣都是普通人,這些人有勇氣支持自己理想的候選人,那你自己也要出來投票,你的這一票對台灣很重要。」
張慧慈不會以「超好看」或「神劇」評價《人選之人》,但她很樂見台灣開始有了這類主題的影視戲劇出現,「台灣民主這麼多年了,我們可以讓大家看說自由民主到底它有趣、珍貴的地方在哪?所以展現民主,是我覺得這部劇很重要的意義。」
若《人選之人》將來推出第二季,張慧慈會與其他觀眾一起期待劇中展現更多元豐富的政治面貌與職人風采。
採訪、撰文/編輯:張欣喬
核稿編輯:Lo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