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有個朋友聊天時說:「朋友說我變冷漠了,好像真的是這樣。最近我過得很忙很亂,朋友跟我傾訴煩惱時,我聽了卻沒什麼感覺,總是拖延很久才回覆。我不想再接收任何信息了,感到有點不堪重負,只想一個人待著。我是不是變冷漠了啊?」
「手機裡的新聞和消息,我剛開始還會越看越難過,現在卻似乎變得麻木了。感覺同理心有個開關,有時突然就關閉了,但意識到自己不能同理、共情的時候,又很有罪惡感。」
那麼,如他們提到的這種「間歇性的冷漠」,真的就意味著自己變得冷漠無情、麻木不仁了嗎?是否有時候,「冷漠」其實是有特定的好處的呢?
關於「間歇性冷漠」的迷思
迷思1:「間歇性冷漠」不等於失去了同理心
很多時候,這是一種典型的「同理疲勞」的表現。
「同理疲勞」是情緒疲倦的一種形式,它的發生,是因為同理心本身就是一種有限的心理資源。它不僅我們生來的一種天賦,有時卻也可能成為傷害我們的一把鈍刀。
通常當我們站在他人的立場體會對方的情緒,我們會感到自己被他人信任,產生一種崇高感,也加深我們和傾訴者的連結感,讓我們內心深處湧出一種獨特的快樂。但當這種同理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直到我們內心無法承受時,我們就會發展出一種「冷漠」來保護自己。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失去了同理心。這是我們內心的一種防禦機制,提醒我們該把關心的對象放回到自己身上。這種「間歇性冷漠」允許我們過勞的同理心放假,當我們滿血復活後,甚至能比過去的自己更好的去關懷、同理他人。
迷思2:「間歇性冷漠」不等於我們需要和他人「情感斷聯」
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是連貫、需要聯繫和不斷發展的,間歇性冷漠不代表我們就要和那些讓自己感到焦慮的人和事完全劃清關係。我們需要的,是從他人的情感共振中,抽離一部份自己,重新維護、建立起自己的個人邊界,尤其是那些個性敏感、心思細膩的人。
從小很多人就被教導要懂得「察言觀色」,有些人天生個性就十分敏感細膩、十分富有同理心,這些人很會察覺別人的情緒,但對於感知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在他人與自己的需求碰撞時保全自己,卻很不擅長。當我們面對壓力,時常認為遠離壓力就能讓自己安全,然而在社交情況下,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卻很容易讓我們從一個困境中脫身又陷入另一個困境,因為社交疲勞而從社交圈內退出,又被未經妥善處理的情緒或未斷的友誼所困擾。
「間歇性冷漠」只是使我們原本緊繃的人際關係鬆綁,不代表彼此的連結被切斷了。我們在這個休息的過程中可以好好充電,同時也向外界釋放信號,從而讓自己在壓力中得到緩解。
迷思3:「間歇性冷漠」不等於被動、消極的狀態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間歇性冷漠」是一種被動、消極的情感狀態。其實,有時候,它可以是一種好的心理技術,我們甚至可以因此獲得好處。
這種心理技術和Sonnentag&Bayer (2005)提出的「心理脫離」類似,「心理脫離」指下班後,我們身心雙方面都要暫時從消耗心理資源的工作中抽離出來。
其實不只是工作,在日常生活中的各方面,我們都需要適當的「心理脫離」,才有空間去恢復自己的能量,保證我們的健康;同時,還能避免倦怠,讓我們有足夠、飽滿的精神面對生活、學習、工作、親密關係與人情世故。
二、什麼時候我們需要「間歇性冷漠」
1、過度同理,甚至出現「替代性創傷」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這樣的感受:應接不暇的消極消息讓人感到心緒不寧、憤怒、悲傷,甚至出現對他人經歷過度同理、過度代入自己的現象,而讓自己出現許多不良反應,例如胃口不佳、失眠、睡眠品質下降、精神不振、頭痛、胃痛……。
這些「過度同理」的情況,很可能導致我們成為創傷事件的二次受害者。因此,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情況或感受,一定要提醒自己:我需要「間歇性冷漠」了。
2、戀愛佔據生活重心,影響日常生活
「間歇性冷漠」也適合「戀愛腦」們。他們一談戀愛就彷彿被對方佔據了所有的思緒,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的程度。
我們當然不是反對「為愛瘋狂」,愛情自然有令人神魂顛倒的魅力,但是我們也要一直記住,愛一個人之前,我們首先是獨立的個體,無論是身體上,還是情感上。
所以,如果你發現你的內心時時刻刻被對方左右,每天腦袋裡都是對方去哪裡、做什麼、和誰在一起,甚至為此廢寢忘食、無法集中精力在正事及自己的生活上,那麼你應該試著收回自己透支的那部份愛意,不必將關於對方的一切都一一過目,試著更關注自己的情感需求,同時也把一些精力轉移到自己日常的興趣喜好、工作學習上。
3、被親密的人「情緒勒索」,覺得自己不做某些事就有內疚感
許多人都經歷過,來自愛人或家人的飢餓式索愛,他們拼命以我們不需要的方式為我們付出。
若置身這樣的關係中,會產生強烈的負擔感,我們可能因無法滿足對方的期待而感到愧疚。長期如此,我們的自我效能感也會降低,對自我及維繫關係都會感到無力。
如此一來,我們可能需要從這樣的關係中得到休息,用「間歇性冷漠」為自己充電,將自己從疲憊的關係中釋放出來以獲得喘息。
4、無時無刻腦海裡都是工作與人際關係
很多人都無法做到下班以後就再也不想工作的事情,很難將自己的思緒清空、放鬆,也無法將社交中的壓力,與日常生活完全切割開,反而會很容易將工作上的負面情緒帶到和家人的相處中,
尤其是在疫情時代,不少人的辦公方式都從實體進辦公室轉移到線上遠距工作,可能會在同一個狹小的空間裡度過一整日,吃飯、睡覺、辦公、社交甚至是休閒娛樂,都在同一個空間,生活、娛樂和工作不再有物理上的界線,我們心理上也就很難將一切分割開來。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學著使用「間歇性冷漠」來平衡自己內心的精力和情感資源。
三、如何學會使用「間歇性冷漠」
最重要的是要認可自己情緒的合理性。冷漠對很多人來說都是負面的詞彙,但休息就是中性詞。間歇性冷漠,實質上只是一種情緒上的休息。我們需要意識到,當我們選擇間歇性冷漠時,僅代表我現在暫時沒有這個能力應對新的信息,而不代表我不想負處理信息的責任。當我們暫時沒有辦法處理一些情緒、想法時,嘗試後退一步和它們保持距離而非與之糾纏,這樣可以幫助自己獲得平靜的狀態。
另外,我們可以給自己制定一個日程表,以一種日常化的態度,規律的限制自己去接受那些令人難受的信息。比如,如果看太多新聞使你焦慮,就可以在手機裡設定一個app使用時間限制,依此督促自己每天使用社交軟體接收負面信息不超過15分鐘、1小時……。
還有一個比較常見的情況是,當我們被情緒勒索,覺得自己沒有回應對方的要求或是關心,就產生愧疚感。
這本質上是「邊界問題」,亞洲人(或甚至是台灣人)對邊界的概念比較弱,因為我們的文化講求集體主義,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後退一步,把自己的邊界留出來、劃分明確。我們要清楚的讓別人知道,我現在並非不尊重你,而是在維護自己的邊界。這時,我們就要區分好「我想要做什麼」(為了滿足對方的需求委屈自己)和「我應該做什麼」(保護自己的個人邊界),分清楚後,中間的模糊地帶就可以用日常的社交技巧來過渡。
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接收更多的情感來源,也無形中承擔了更多的情緒風險。為了擁有更永久的愛的能力,我們或許都需要一點「間歇性冷漠」。
本文經轉載自,由小人物進行下標以及微幅修訂。
圖、文經編輯,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請參考原文。
實習編輯:Queenie
核稿編輯:Shi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