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社會實踐文化尼泊爾與悉達多教會我的事(上)

尼泊爾與悉達多教會我的事(上)

尼泊爾地震發生的當時,我是個極度不安的新聞系大三生,常因台灣打來的一通電話就讓我為了找工作這件事的壓力而崩潰。

那時的我,擔心著自己,也擔心這世界。成天想要拯救難民改變貧窮;喜歡思考左翼右翼教授們說的話,也不時和許多人辯論藍紅藍綠藍黃,不可一世。找工作時卻又得收起那種天真爛漫,每天抱著一個夾滿履歷的資料夾,穿著西裝外套高跟鞋噠噠噠地在校園裡的會議室之間奔走,假裝自己是個很懂職場手腕的小大人,也總是在聽到起薪的時候瞪大了眼睛而露出破綻。

簡而言之,看著天空覺得sky is the limit(一切皆有可能)。那是個什麼都想做,卻什麼都做不來的年紀。

圖片來源:Irene Lu 建築人類觀察筆記

經歷一份讓人迷惘的工作之後


那年暑假,最重要的大三實習塵埃落定。我以實習生的身分進入了人生第一間公司Amazon,做著令人時而興奮卻又時而枯燥的財務工作,我覺得自己似乎已經站到一個人人夢寐以求的頂點,時常感到飄飄然。當別人的大四生活都在焦頭爛額地面試的時候,我似乎已經拿到了落腳美國的黃金門票,進入了自己想都沒想過的corporate人生。同時,也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何去何從。

每天看著主管們大吵variable costs per unit為何會漲1分,賣家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問題;偶爾聽著同事說哪個VP買了個島、八月要去渡假;然後誰誰誰幾年進來的,都沒有賣股票,有多少房地產⋯⋯,讓二十出頭的我很徬徨。

我知道自己打從心底對這份財務工作並沒有熱情,因為我的血液裡,「人」這樣的生物,不是數字,而是故事。於是我在畢業前除了幫學校的中文雜誌寫寫文章,同時也申請了一個在約旦的記者實習工作,希望可以把握最後的機會,再次挑戰新聞業。面試時,自己的徬徨,卻已被面試官們輕易地看穿。

「你為什麼要去約旦?」

「我想⋯⋯成為一位⋯⋯記者⋯⋯。」

弱弱地聲音、沒說服力的回答,我很快就被刷下來了。當時我只是迫切地需要一份可以讓我填飽肚子的工作。約旦這條路,在我摩羯座的腦袋裡,說有多離經叛道就有多離經叛道。戰地記者、台灣歐普拉之夢,從此被擱在一邊。或許上帝要我先經歷點別的。

於是我的七年Amazon歲月就在被EY催繳會計數字、不分早中晚半夜與美國義大利英國主管廝殺吵架、偶爾飛飛倫敦出爽差買名牌包的人生到達了頂峰,又在最後幾個月performance倒數的狀態,憂鬱地結束了。

上週考完試,我終於在七年人生裡有一個喘息的空間。沒有壓力、沒有deadline、沒有should or shouldn’t,於是我回去把過去十年的文章整理在一個部落格裡。讀著讀著,覺得其實從很久以前,打從心底,我早就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只是小時候的自己不願意去面對,好像必須得去找尋一個什麼,去證明一些什麼才善罷甘休。

於是我報名志工團,動身前往尼泊爾。

悉達多與尼泊爾

來到尼泊爾,我帶著先前聽著劉軒與Jacky的訪談裡他們提到的一本書—《流浪者之歌》,在加德滿都嘈雜的市區裡,咀嚼著那些文字,感受這七年來的變化。

「悉達多的確無心生意。做生意的益處,無非是令他有足夠的錢財交予迦摩羅。儘管他獲得的遠超出他所需要的。他只是對曾經如同月亮般遙遠而陌生的世人,他們的生意、手藝、憂煩,他們的娛樂和蠢行感到同情又好奇。雖然他能輕而易舉地和他們攀談,與他們相處,向他們學習,但他深刻地認識到,將他同世人區分開來的,是他做沙門的經歷。他看見世人以孩童或動物的方式生活,這讓他既愛慕又蔑視。他看見他們為一些在他看來毫無價值的東西,為了錢,為了微不足道的慾望,為了可憐的尊嚴而操勞、受苦、衰老。他看見他們彼此責罵、羞辱,看見他們為那些令沙門付之一哂的痛苦慟哭,為那些令沙門不屑一顧的貧乏苦惱。」

別人問他,他一個身無分文的沙門能做什麼。

「I can think, I can wait, I can fast. 」(我會思考。我會等待。我會齋戒。)

就憑這三樣東西,悉達多入世了。在那之後,悉達多成了你們想像中那種最無聊的有錢人。每天酒池肉林,一擲千金、賭博尋求快感,麻痺自己,有好長一段時間。但在那裡頭,他得到了許多未來悟道所需要的養分。這時候的他,從一開始離家的時候「看山是山」到了「看山不是山」的階段。


圖片來源:Pexels

「那裡很危險,不准去

當然,到尼泊爾做志工這件事引起了家裡長輩的擔心:「你在尼泊爾要小心!會不會像柬埔寨一樣給人騙走了!」雖然家人的關心讓我很欣慰,但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是,台灣人的教育,到底在教孩子們什麼東西?

「那裡很危險,不准去」應該是目前台灣社會,無論社經地位,對於開發中國家主流想法。但若是這樣,那我覺得台灣人其實通通可以不要出門,畢竟台灣交通這麼危險,出去被撞死怎麼辦?人不可能一輩子都被保護在安全溫暖的地方,我們也要認清自己身為地球人的一份子的責任,我們有責任保護自己,也有責任去教育下一代讓他們去保護自己。

比如在山多到爆的尼泊爾,小朋友每天自己走路上下學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尼泊爾80%的人口都是農業家庭,大人忙著務農也沒時間照顧小孩,而也因為山中地形險峻,許多四五歲大的孩子每天都要走一兩個小時到學校,放學後再同樣一兩個小時走回家。走回家的路上,除了有很多蚊蟲叮咬與真正因為雨天泥濘等「無法跨越的鴻溝」,孩子們也要學習如何在他們的小社會裡建立關係,與路上的小販和路過的叔叔阿姨打交道。這些都是看不見的社會歷練。

先撇開台灣交通不談,就算台灣的交通和治安再好,以台灣的文化,家長絕對不會接受這麼小的小朋友自行上下學,還要走路兩個小時。因為我們從政府到家長都是非常地保護主義──危險的地方不要去、冒險的事情不要做、會受傷的都通通不要嘗試。也因此,若是出了錯一定都是爸媽(政府)的錯,爸媽(政府)沒有保護好我。

其實溫室裡的孩子長大之後是非常可憐的。他們沒有機會從小錯誤小嘗試中,去學習何謂對自己的生命和決定負責任,導致長大之後沒有辦法在真正生死交關的重大時刻做出正確的判斷。

這個世界本來就有很多人事物我們無法控制。去到任何地方,就算都待在自己家,一樣可以被詐騙,一樣都會有危險。我們應該教孩子的是,遇到這些事情,你該怎麼預防或處理?一個人出國的話,需要的證件、各個辦事處聯繫方式;如何用簡單的英文或是當地語言與人溝通,或是在機場要怎麼找人幫忙等等。遇到徵才的人,你該怎麼篩選工作機會,台灣的登記公司都有公開資料,你該怎麼查詢或是確認這個公司是真還是假,有沒有可以信任的前輩可以溝通。而不是一味的「那裡很危險,不准去」。

因為說實在的,這世界沒有哪裡不危險,能夠鍛鍊的只有自己的腦袋與心智。



本文經Irene Lu 建築人類觀察筆記授權轉載,由小人物進行下標以及微幅修訂。
圖、文經編輯,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請參考原文

實習編輯:Queenie
核稿編輯:Shiuan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尼泊爾與悉達多教會我的事(下)

「志工」需要理解到,你在幫助的不是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而是和一個和你我沒有什麼不同卻又沒有交集的人,分享彼此的世界。這次的尼泊爾行提醒了我,這輩子一定要更謙卑地去服務世上的人。

「冷漠」反而是好事?要想好好生活,我們都要學會「適度冷漠」

當我們站在他人的立場體會對方的情緒,我們會感到自己被他人信任,產生一種崇高感,也加深我們和傾訴者的連結感,讓我們內心深處湧出一種獨特的快樂。但當這種同理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直到我們內心無法承受時,我們就會發展出一種「冷漠」來保護自己。

《奇蹟車站》:要學會擁有,必先學會接受失去

電影請來人氣動畫《你的名字》導演新海城十歲愛女新津知世,飾演女主角沙也加搭檔可愛白色柴犬露露。透過由《在咖啡冷掉之前》女星有村架純的旁白,交錯編織沙也加的現況與回憶片段。

《婚姻故事》:用運鏡帶領觀眾「離婚」一次 (下)

導演諾亞執導的《婚姻故事》一反大部分的離婚電影,將離婚的過程放大,經過他精妙的安排,雖然冷冽卻不失溫暖,讓整部電影更貼近人們的日常感受。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影評人的職涯求生指南:專訪雀雀與張硯拓

自由業者加上文字工作者,兩種搭配聽起來就非常難賺錢的工作,卻是現在許多上班族轉職的嚮往之一。在影評人雀雀和張硯拓的經驗裡,成為一個專業的影評人,首先需要的可能是熱情與目標、仰賴的卻是長期的自律與堅持。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擁有能夠接受薪資浮動以及「不作不食」的覺悟。

隨著審美潮流變動的「創業」:專訪五分埔服飾業者佩筠

聽到「創業」,大多數人立刻會想到的是和網路數位相關的「新創產業」。但在五分埔,時尚服飾的創業幾乎奠基於台灣早期的「聚集經濟」,並隨著消費者和流行的審美不斷變動,是一種既傳統、又創新的產業,而佩筠一家的服飾經營故事,正是台灣近30年來的產業縮影。

從無到有,建構扎實世界觀:《人選之人》導演林君陽專訪

林君陽執導的《人選之人》上映不到一週就衝上台灣NETFLIIX收看榜第一名,並受到韓國議員的關注推薦。以「台灣選舉文宣幕僚」為全劇焦點的設定,但不如真實世界狗血的作品,到底如何成功吸引觀眾目光的呢?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下)

出版《男人的愛情研究室:談一場不追不求的戀愛》及《自信力:13堂關於事業、情感、人際關係的自信課的Mr.P,將在本文和讀者分享自身的婚姻觀:當真愛來敲門時,不是從利益為考量,而是因為信任,而決定成為共度一生的夥伴。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上)

本文筆者Mr.P,專為學員打造自信提升課程,以生活作為切入,帶學員在溝通上、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在人際之間有著獨樹一幟洞察力的Mr. P也分享了他對婚姻的見解,從常見的婚姻迷思切入,探討婚姻的目的。

AI時代真正該擔心的是什麼?

自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人們不免也開始擔心與討論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但職業更替在歷史上一直是必然的,更該擔心的是,AI如何控制我們的思想。

善用通訊軟體,替親子關係增溫

現今科技進步下幾乎人手一機,人與人的溝通也多靠著手機完成。雖然「通訊軟體」讓生活聯繫更方便,卻也好像讓溝通隔著螢幕少了點真實情感流動。究竟,LINE是讓親子溝通更順暢,還是阻隔更多?

《人選之人:造浪者》:「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面對傷痛,揭開疤

近期紅遍台灣的首部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創新題材看見台灣政治方面的議題,角色們貼近生活與選舉時事,並展現了在選舉其中的衝突、合作等寫實生活的問題,而其中「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不僅是全劇的經典台詞,更帶出了觀眾共鳴的去看見社會狀況。

少子化衝擊下,高房價問題有望趨緩嗎?

台灣房市在百年大疫的挑戰中逆勢成長。2021到22年中,全台灣共有35萬件房子被買賣轉。榮景另一邊,台灣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嚴峻的少子化。而少子化帶來的首購族減少,是否會影響房價,讓我們分析一下。

向《關鍵少數》學習:放下恐懼,在AI浪潮中尋獲新機

當AI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浪潮,恐懼、排斥、焦慮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唯有直面害怕的源頭,將焦點放在如何利用AI增強能力、如何更進一步掌握科技,人機共存的未來才得以展開。

打造一部自然真實的台劇:《人選之人》編劇簡莉穎、厭世姬專訪

簡莉穎擁有多年的劇場編劇經驗,而厭世姬是網路知名插畫家,兩人選擇以「文宣幕僚」作為編劇主題,表面上呈現出台灣獨特選舉文化的熱鬧、荒謬、緊湊,但實際在故事面則涵蓋了性別平權、家庭與工作的平衡、職場性騷擾、理想與務實的矛盾等等議題。這一切的緣起,都跟兩人的生活經驗有關。

職涯諮詢超多種!兩大方向快速找到你最需要的服務

對工作和職場失去熱情,可能是內心聲音與外在環境產生了衝突。對於有職涯迷惘或職業倦怠的人們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來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再進一步分析比較需要的是哪方面的協助,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