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人物故事藝人創作歌手鄭宜農:在金曲獎之前,用寫作和聲音探索世界

創作歌手鄭宜農:在金曲獎之前,用寫作和聲音探索世界

255,324FansLike
119,979FollowersFollow
7,421SubscribersSubscribe

歌手鄭宜農以專輯《水逆》,獲得第34屆金曲獎最佳台語專輯和最佳台語女歌手。

但除了歌手身份,鄭宜農最先是以演員的身份出道,同時也是一位作者,出版了自出生以來回憶中那些感受到孤獨的片段《孤獨培養皿》一書。她的創作,跨足了演員、音樂、攝影與文字等多個領域。

2019演唱會給天王星 Dear Uranus。圖片來源:火氣音樂

透過聲音認識世界,找尋容納孤獨的空間

「我們都是一顆星/讀取回音,微弱卻頻率相同/感受到了指尖上的引力/使孤獨趨近於孤獨/千萬顆孤獨的星,在黑夜裡放光明/千萬個我與你,在等待一個奇蹟/我們的真心是千千萬萬星辰裡的一個小點/因為心有所嚮而發光/發光。」-〈千千萬萬〉

在創作音樂的過程中,鄭宜農以「用聲音認識世界」的方式,透過聲音帶來的想像力,盡可能用音樂描繪出她心中的那個畫面;而在她的成長經歷中亦是如此,充滿著社會的聲音、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聲音,還有在空白時刻,關於自己的聲音。

站在觀眾的角度,我們所認識的鄭宜農或許有著「高冷」、「創作才女」、「獨立」等個人魅力,而不管是在舞台上刷著吉他唱著歌的她、以創作與文字找尋自己與世界的她、在螢幕上詮釋角色的她,鄭宜農都持續在透過聲音、語言與影像,傳遞著自己所關心的社會、各種心情等,並接上天線,和頻率相同的受眾對話。

500輯的訪問中,鄭宜農說到「寫任何東西都一樣,初衷就是想分享,我在唱歌時,感受到各式各樣孤獨的人們,所以也許是個好時機,可以把我累積孤獨的故事,以及這些孤獨帶給我什麼,分享給大家。」不管是透過音樂抑或是文字,她想建立起的是一個空間,一個可以容納孤獨的空間。

用創作來梳理自我與容納孤獨

而在面對孤獨,則必然要先了解與整理自己,這也是帶鄭宜農走上創作這條路的起點。

在大學選擇中文系的她,因為「想寫東西」的念頭而開始學著「傾聽」,不僅是描繪他者的聲音,也有直接以他人角度出發的創作,如第一本出版的散文集《幹上俱樂部:3D妖獸變形實錄》。而到了《孤獨培養皿》,則是鄭宜農第一本寫自己的書。這本書透過在歌唱時的覺察,去碰觸到各式各樣的人、孤獨的人們,去感覺他們想要投射進歌裡的情緒,而她也把這些積累下來的感受,書寫成冊分享給大家。

除了書寫提供創作的動力,曾在小白兔唱片行打工也影響了鄭宜農不少。小白兔唱片行是一間代理歐美獨立音樂的唱片行,在那裡工作時,因為需要介紹CD,大量聆聽與做功課是必要的,這也開啟了鄭宜農對音樂世界的認識。在那個時候,加拿大樂團「Stars」更是開啟鄭宜農走上音樂路上的推手,在Stars的歌曲中,鄭宜農看見音樂帶來的衝擊與希望。

「有次他們來台灣表演,急需一把木吉他,剛好我手上的那把木吉他是他們要的,我就借他們,就看著我的木吉他在台上被影響我很深的女歌手彈,那個瞬間帶給我某種希望,希望以後的我也能變成這樣的表演者。」

因此,19歲的鄭宜農拿起媽媽的吉他在家自彈自唱起來,也是19歲的那一年,她第一次嘗試在眾人面前唱歌──她對著西門町電影公園台下稀稀落落十多位觀眾,背著吉他,逼緊了嗓子,怯怯唱著。

但第一次表演並沒有想像中的完美,反而因為緊張的體質,在表演下台後馬上就吐了。

鄭宜農在創作初期一團混亂的歌詞。圖片來源:鄭宜農Medium

「猶記得剛開始拿起吉他寫歌的那段日子,歌曲的產生就是那樣直覺式的噴發,每天都有大量的文字的話,每個和弦都可以是載載話語的船⋯⋯。」在創作的初期,鄭宜農以日記式的製作,然而在一段時間後,她意識到「如果一首歌是在一個成熟的階段創作的,那它最終只是讓你邁向真正可以全面全面的一個故事、一個情感領域之際,一段自我探詢的過程。」而在這段探詢的路上,必然是孤獨的,因為,創作需要回到自己的心。

如今,鄭宜農從音樂帶出來的閃亮是經過不斷地練習與「逼」自己挑戰的心態,慢慢把自己撐起來的,而不管是讀書經驗、生活打工過程等,鄭宜農透過這些片刻拼湊自己,從書寫出發漸漸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走上必須不斷打磨自己的創作路。

「信使號啟程—水星逆行實錄 mercury retrograde」特別計畫。圖片來源:火氣音樂

看見社會意識後的自我覺醒

「每一階段的回頭看,那些留白處就多了幾個我們之前沒有看到的關鍵,所謂的成長,其實也就是在這些看漏了的遺憾之中尋找答案。」──《孤獨培養皿》

「關於鄭宜農這個人的內心,我覺得她其實是有點熱愛熱愛美化事物的人。比如,因為體驗過深刻的悲傷、所以更想為生命帶來光,因為閱讀歷過也理解了世間的惡、所以更想傳遞微小的善。我知道這樣很俗氣,可能我就是一個土炮,總之開始站上舞台至今,心裡想的大概都是這樣的事情。」鄭宜農在網路平台分享自己看見社會價值與音樂間的關係。

「我們到底為什麼去製作一首歌?」在愈來愈成熟的創作路上,鄭宜農開始思考創作的本質。當創作不再只是單純為了階段性的挖掘自我,不再只是把孤絕的內心寂靜的力量爆發出來跟世界對話,身為一個倖存可以說故事給大家聽的角色,想說的到底是什麼?

鄭宜農開始審視自己,回望自己的能力、對世界的想法,以及可以帶給社會的能動性。因此,她開始打破框架、突破界線,在生活中找尋人的內心的龐大宇宙,去接受不一樣的自己。

鄭宜農開始摸索著不熟悉的語言,用台語創作音樂,也打開她的粉絲對台語流行歌的想像。在過程中鄭宜農也分享到,自己這一切的開始只是因為自己的「好奇心」,一開始以台語創作的起心動念來自於想用這一直在自己身邊、卻不熟悉的語言,做一些很酷的歌。而這樣的突破與嘗試讓鄭宜農的音樂接觸到更多人,產生共多共鳴與回響。

「沈默之所以是金,是因為你不為人知的傷與愛,煉成了金黃色的你。我把我的傷融成一首金黃色的歌,是給金黃色的我們,最深的擁抱。」-〈金黃色的〉

鄭宜農「井之聲 #AcousticTour」巡演。圖片來源:火氣音樂

在面對社會意識後,鄭宜農也會回望自己,不斷地梳理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去揭開、撫平那些背後的枝微末節、不舒服、困惑、悲傷的情緒,與那些美好、充實與快樂的狀態。而在不同聲音、內在外在的交織下,鄭宜農透過藝術的呈現,將複雜的自己轉化成文字,創造了投射的空間,去容納每一個金黃色的靈魂。不管我們每個人自出生之後的每一刻、每一階段,都在透過不斷的認識與嘗試、選擇與放棄,慢慢去了解自己是個怎樣的人,人長大的過程,就是做出許多選擇的過程,建立自己的定位,並守護自己選擇的世界。

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金黃色的靈魂。

「音樂相對也是生活態度,讓我認識到很多很酷的人,同時帶給我文化上的衝擊以及勇氣。」

在舞台上的鄭宜農透過創作講自己的話、綻放自己的光,將自己無限擴大;而下了舞台,她則成了一位傾聽者,蒐集、整理、安放生活中的片段,接著,再藉由創作與歌唱引起共鳴,帶出力量,也將這些帶給別人的正能量回饋到自己身上繼續壯大,在學習謙卑與不斷地好奇探索中,將這樣的「光」獻於音樂、創作,成為在生活中收集聲音與「光」的賊。


撰文/編輯:鄭巧筠
核稿編輯:Shiuan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奮力浮出水面的YouTuber金魚腦:環保不需要厲害,只要持續就有力量

兼具環保、旅遊、生活的YouTuber金魚腦,以燦爛陽光的形象,親民的推廣環保議題,除了經營YouTube頻道外,還開了一家無包裝商店,期待自己的理念能在生活中落地生根,進而影響更多人。

在藝術與戲胞中栽種人生:最有號召力的90後網紅「張藝」

2016年因嘎嘎台合作推出的《植不起的實驗室》而開始有了知名度的張藝,在網路世代中,常不禁會讓人停下腳步細細品嘗他作品中的矛盾美感與細膩,但他始終不被任何身份所框架,並且一直在尋找自己。

山道猴子背後的魔性插畫:帶你認識經典迷因「wojak」的流派

最近廣為流傳的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而片中人物皆採用Wojak迷因漫畫角色呈現,深受2019年流行的網路迷因Wojak漫畫的啟發,而這樣的漫畫系列主要呈現了不同Wojak角色之間簡潔的互動情節,在影片中,Wojak漫畫則成為了基本元素,用以為每個角色賦予特定的屬性和性格塑造,也因此透過諷刺的方式成為這個世代的感觸。

朋友出國玩,看清真面目?帶你看出國旅伴的6大問題

隨著世界解封、暑假的到來,許多人選擇和朋友一起出國旅遊,然而卻在旅途中發現朋友的「真面目」,也因此導致友情發生裂痕,而我們又該如何在不尷尬的狀況下畫出自己的界線,讓彼此有個舒服的旅行?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re Articles

聽什麼音樂,買什麼商品:從Uniqlo和無印良品歌單看音樂與消費的神秘連結

你是否曾經在商場中無意識地隨著音樂的節奏踏步,或在某首歌曲的旋律下決定購買某件商品?這篇文章將揭示音樂如何巧妙地操控你的消費慾望,從影響者文化到品牌策略,探索音樂與消費之間的深層關聯。

婚姻處方籤:離婚就是一段新的開始,何妤玟教你如何與一段關係好好說再見

在努力維繫婚姻關係中,何妤玟也學會了放手。「我很努力去爭取我想要的,但如果我找不到也爭取過了,那麼坦承的面對之後,我就會選擇好好放手。」這一段經歷不僅是對一段關係的告別,更是一個人生階段的結束,對過去的自己說出了那句深具意義的「再見」。

奮力浮出水面的YouTuber金魚腦:環保不需要厲害,只要持續就有力量

兼具環保、旅遊、生活的YouTuber金魚腦,以燦爛陽光的形象,親民的推廣環保議題,除了經營YouTube頻道外,還開了一家無包裝商店,期待自己的理念能在生活中落地生根,進而影響更多人。

從冰河之下奮力上游:「三條魚」詹喬愉,第2位成功登上聖母峰的台灣女性

從小就熱愛在戶外跑跳的詹喬愉,開始登山後也曾因意外墜落至冰河。雖然左腿神經受損,但憑著對登山的熱情、復健與山友的鼓勵,她終於成功挑戰兩座8000公尺的高山,成為台灣第二位登上聖母峰的女性。

「成功補習班」:正視青春的果實,藍正龍導演寫給年少時期恩師的一封情書

成功補習班於2023年9月上映,是導演藍正龍為了紀念生命中的恩師陳俊志而拍攝的,電影裡的故事交織著藍正龍的青春時光,同時也觸碰到親情、友情、愛情三的面向不同的愛,在義無反顧的青春中,找尋自己,同時也在連結著社會。

出道14年才拿下女主角資格,「小8」張允曦自認沒有白走的人生

張允曦以參加《全民大悶鍋》走紅,爾後投身紐約學習表演,期望有更多演出機會,但未如預期。然而,她的堅持和家人的支持讓她不放棄,終於在演藝生涯的第14年主演電視劇。

是演員、是潮模,也是網紅:不再迷惘的迷惘美,電眼女神「李優」

李優,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不僅在藝壇上以演員和畫家的身分嶄露頭角,更在網路上以網紅和潮模的形象受到大量粉絲的喜愛。她的歌曲「迷惘美」不僅在音樂界取得了出色的成績,更成為了她的代表作。擁有一雙被譽為「電眼」的大眼睛,李優的外貌和才華都讓她在各個領域都受到矚目,並且展現出了她獨特的魅力和不同於一般人的神秘氣質。

「街頭故事」李白:如何透過街頭似顏繪,治癒城市中的每一個心靈

19歲的大學生,因為想克服害羞內向的個性,在街頭擺起攤位,挑戰用似顏繪與1000位陌生人聊天對話,也打開了他收集故事的人生,這位收集故事的築夢者就是李白,他是「街頭故事」的創辦人,是一位圖文作家也是自媒體創作者。

在藝術與戲胞中栽種人生:最有號召力的90後網紅「張藝」

2016年因嘎嘎台合作推出的《植不起的實驗室》而開始有了知名度的張藝,在網路世代中,常不禁會讓人停下腳步細細品嘗他作品中的矛盾美感與細膩,但他始終不被任何身份所框架,並且一直在尋找自己。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