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許多人看來,影評人是一份輕鬆、令人嚮往的工作,但對於從事影評工作者而言,如果單純只想藉由影評撰寫來獲取收入、支應生活開銷,絕對會是一件不切實際的幻想。
身在臺灣,專職影評者大概也就小貓幾隻,一隻手便能夠全數數完 ──這當然與臺灣的市場生態有很大關係。縱使這條路發展起來並不容易,不時也會傳來質疑聲響,但仍然有人相繼踏上這艱難的路途,比如雀雀(雀雀看電影)和張硯拓(《釀電影》主編)便是其中兩位旅者。
有些人認為他們放棄大好前程,笑他們傻,但薪水或選擇的工作類型,難道真的就有所謂好壞之分嗎?或許非也,旁人及社會的眼光才是其中最大問題。
為什麼選擇成為一個影評人?
雀雀:
小時候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建築師,因此,當我考到研究所之後,我幾乎就篤定地認為自己就是要學設計,然後往建築師的方向發展。但在畢業那一年,因為家裡有人生病加上發生一些事情,從此就讓我的人生轉了一個大彎。那段時間,其實常常感到有點苦悶,於是我就會找些電影來看。而電影看得愈多,我的心情也就獲得愈多的排解。到後來,我還在部落格記錄觀影後的心得,過程中就開始有人邀我看電影試片,陰錯陽差之下,就讓我變成了影評人。
十年之前,我在部落格上就是純文字的內容記錄;過了兩年,開始流行起「文字間搭配插圖」的形式;而到今天社群網站蓬勃發展,所有的內容和媒介形式都不斷地在改變之下,我的身份也隨著一起改變。我發現大概是近三年來YouTube變成了臺灣社群上或自媒體最重要的平台,於是我開始學習拍片,終於今年也在YouTube 頻道上有了一些嘗試!
硯拓:
我的經歷說起來也算是有點曲折。從大學、研究所到剛出社會後的五年,我都是一名軟體工程師。那段時間,我同時在網路上寫電影相關的文章,但之所以會寫影評這件事,它就只是一個嗜好,然後這個嗜好是讓我能夠在上班賺錢之餘,得到心靈上的滿足感。然而,五年之後我選擇離職。當時候就在想,既然我之前是用70%的精神跟時間當工程師,用30%的時間看電影、寫影評,然後還讓我累積到一點點名氣,那現在如果把全部的時間都拿來從事後者,不曉得會有什麼樣的不同?於是,我又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去從事一個所謂「專職影評人」的這一條路。
現在自己回想起來,就會覺得那是剛好「天時、地利、人和」的一個狀態。前面那幾年無憂無慮、純粹地寫東西的那段時間,完全不用擔心流量、或是否有人贊助資金等等,再加上,那時候的網路世界也比較單純,不像現在每天打開臉書,就會有各式各樣的資訊轟炸進來,相對之下,過去是一個你要主動找東西看的年代,不用像現在我們寫好一篇文章,還要去思考什麼時候比較多人會看、幾點發佈、發佈後還要轉貼到哪裡,或者是考慮使用連結貼文,還是純圖片等等,這個年代的自媒體創作者若要經營自己,這些就成了必須在腦袋裡反覆運轉的問題清單。
因此有好幾年的時間,「寫影評」它對我而言就只是一件很純粹的事情,同時也讓我從中累積寫作的經驗、寫東西的直覺,以及找到寫出自己喜歡的文章的方式,而不知不覺中也為自己累積了知名度。當我真的離開工程師的工作,試圖將這份寫影評的名氣與網路身份,更進一步地推進成為真實世界的身份的時候,我已經有一個相當的立足點了。
影評人的必備能力?
雀雀:
回過頭來,雖然在大學之前心裡想讀的是建築系,但有些國文老師當時候都會問我要不要讀中文系?因為我的數學能力還算不錯,所以當下根本不會考慮,執意就是要成為一名建築師。但是當我成為影評人的身份後,無論是西洋文學、或是純文學方面的訓練,就會後悔當初沒有去接觸它。即便我現在的工作是我所喜歡的,可以從事文字評論或者是每天跟很多的電影相處,但是當自己感覺到卡關時,就會思考著當初為什麼不聽老師的話?那是因為當時你會有一些不甚了解的、或是比較空乏的想像力,比如說,唸中文系可以幹嘛?你就會以為讀這樣的科系,只能夠當小學或中學老師而已。
而因為我唸的是建築跟設計相關,所以電影一旦在跟美學、攝影取鏡或是空間感的東西有關聯時,就會變得很有直覺,然後洞見到一般觀眾或其他影評人不太容易看見的東西。假如我今天是學電影的,那麼我在看待「一鏡到底」的角度上,就可能會從純學術、或技術層面上來解釋要如何做到。但因為我今天這樣的背景,就會去思考採用「一鏡到底」時的動線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有些創作者在進行創作的時候是很直覺性的,他們就是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明明我在作品裡看到好多意義啊!但對方可能就覺得自己並沒有想太多就完成了。因此,不論你是一位創作者或是欣賞者,當你知道一個東西好,但卻表達不出來時,這就變成了我們創作評論者的工作任務。或許我們說出來的東西你不完全認同,但很可能就是有那麼一點機會,是我們說出來的東西真的可以打動你的時候,就會覺得我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了。
硯拓:
現在的我其實必須要身兼多職。一般人看到我的時候就是「影評人」,聽起來感覺是很輕鬆的工作,彷彿只要看電影,在看完後評論它,就可以得到一個身份。但是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子。若你只是在網路上評論別人的電影,基本上這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報酬,所以我們同時得做非常多的事情,比如說,我一方面會寫影評、做各式各樣跟電影相關的人物專訪,或是獲得一些機會擔任電影獎的評審,甚至現在我也有接編輯方面的工作。諸如此類的工作全部拼湊起來,才是我們今日所謂自由工作者的一個真實生活模樣。
而當我發現在某一個月,這些林林總總的收入拼湊起來終於達到 22K(兩萬二)的時候,那已經是我離開工程師的工作五年之後的事情。現在有很多的年輕人都夢想著不用去上班,然後靠著自己的創作來養活自己。經驗告訴我,從我離職歸零後累積出來另外一個身份,就又花了我五年的時間,而且它不過只足以養活我自己一個人而已。這是一件有點恐怖、但又是很實際的事情,並不是說擁有天分或有熱情,天上就會掉下來一個你喜歡的、而且還能養活自己的工作給你。所以才會有很多人認為說,我從過去的工程師變成影評人這件事情聽起來很傻,活脫脫像是一個生涯大翻車。
除此之外,我自己是有一些記帳的習慣。雖然這個月的收入變多了,但透過記帳就會知道可能是因為剛好有演講邀請、或邀稿機會,天曉得這樣的好事到了下個月還會不會再發生。因此,當我把這些數據化記錄下來,發現長期收入曲線是往上升的,表示我的知名度有在增加,有愈來愈多的人認識我,就會相信這樣的好事它應該也會發生得愈來愈多。因此,作為一個自由工作者,無論我在工作量的應付、或是來自四面八方的精神壓力的調節,肯定都比我在正職身分時還要大。雖然現在賺的錢不多,但它讓我得到相當大的心理滿足感,同時也真心相信寫影評這些事是有價值的,因此我會心甘情願、並且認為承受壓力這一切都很值得。
當興趣轉變成工作後,帶來了哪些改變?
雀雀:
在經營自己部落格時,我是從藝術片撰寫發跡的。當時就是寫些女性電影、影展片,基本上都是挑自己喜歡的東西來寫。而當我決定將它變成我的職業以後,就不一定都能寫自己偏好的主題,確實是很大程度地壓縮了我寫藝術片的時間和空間。但還是要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啊!如果是真心很愛一個東西,無論如何總有一天你都還是會為它尋找到機會的。
硯拓:
或許是我那「不太願意主動去改變」的性格一直都在,所以原則上到今天,我都還是挑自己喜歡、自己想寫的東西來撰寫。對我而言,所謂興趣變成工作一事所帶來的改變,並非是我必須做出哪些妥協,而是它從嗜好變成了責任。比如在我當工程師時的週末去看了一場電影,我可能很熱血地在兩天內就寫好影評,或是放一、兩個禮拜,慢慢寫到滿意後才把文章貼出來。可是現在當你有了必須交稿的對象,就變成是一個「有期限」的人了。要在某個期間內寫出文章來,但你很固執地想把文章寫到自己滿意、自己喜歡為止,這件事情某種程度就會造成衝突,最終你也只能選擇犧牲自己的睡眠把它趕出來。
給後進者的建議?
雀雀:
當初在我確定要成為電影部落客時,我每天都會規定自己一定要寫出一篇文章,透過有系統性地、很扎實地撰寫影評的方式訓練自己。雖然我沒有回頭去看那些內容,但這段過程它確實一直有幫助到我,而你也會從自己完全不求回報地經營一個部落格之中,發現並確認它真的是你很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你投入很長時間、且認真地去做一件你喜歡的事,即便與你唸的學校科系無關,它其實還是能擺脫掉被長輩、甚至是被自己質疑的聲音。如果沒有的話,從現在開始去做,絕對都還來得及。
硯拓:
我還是認為「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如果冒然地從自己原本安全的狀態跳出來,很多時候,問題並不是出在於你有沒有能力立足在一個新的地方,而是當下的整體環境,以及你的心智強韌度是否能夠支撐你走到證明自己有能力的那一天。如果你有一份正職工作,但你正蠢蠢欲動地想要做某一件事情,除了開始自律地、重複地去做好那件事,同時也不要一開始就從事「多平台經營」,這其中讓人感到「煩」的程度絕對是超乎想像。專心做好你想要做的事情,即使一次只被少許的人看見,但這群人給你的肯定與回饋,也足夠讓你從一開始時去判斷自己是否真的有天分、有本錢、有能力與時間去達成這項目標。
而對所有創作者來說,或許可以謹記在心的是,你讓一百個人看到你的東西,也比不上讓一個對的人看見你的東西。說實話,雖然在這個年代大家都希望撐大自己的讀者群,但是這些讀者裡仍然可以區分成「只是來看你的」及「看完後可能會提供你機會的」不同群體。比起你去從事沒有那麼擅長、但覺得會有很多人看到的事情,不如好好地做自己真正喜歡、且可以做得比別人更好的東西,即便看到的人再少,只要有機會被對的人看見,就會有機會再往前踏一步,讓自己更上一層樓。
本文經吳柏樺授權轉載,由小人物進行下標以及微幅修訂。
圖、文經編輯,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請參考原文。
實習編輯:徐瑞鎂
核稿編輯:Shi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