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店面拍攝那天,相機還沒拿出來,闆娘就一邊忙著手邊的工作,一邊回過頭提醒:「不要拍到我們唷!我們很低調的!」店如其人,很低調。沿著路往前開,若車速過快,很可能就會不小心略過這間小店。沒有吸睛的廣告或醒目的顏色,他們踏踏實實地,把工夫放在每一份餐點,和每一次與人的交流上。
循著主要道路進入埔里小鎮,在大路旁的其中一條小巷,轉角處開著小巧溫馨的用點心港式早午餐。小小的白色招牌,半開放式的工作檯,上面擺著冒煙的蒸籠,老闆和闆娘的身影,穿梭在這個小巧、簡單又舒適的空間裡,兩人共同撐起一間小店,從2019年至今,已將近四年。
起點
非餐飲本科出身,兩人最初踏入餐飲業,是在大學。為了生活,大學生到餐廳打工是常有的事,闆娘曾待過幾間餐廳外場,畢業後再到咖啡店工作;老闆進入北方點心餐廳,因著安靜的性格進入內場,就此成為學徒。
餐飲這條路,走著走著,就從學生走到了成家。
「結了婚,也覺得三十歲這個年紀,該給自己一點壓力和突破。」就這樣,他們開店了。沒有戲劇性的轉折或契機,像是所有事情都恰好匯聚到一個點,就這麼順著生命階段的轉換,踏出了這一步。
能夠開店,其實並非偶然。過去在咖啡店工作的闆娘,在裡面習得店面管理的知識,從成本控管、出餐流程到工作安排,都有基本的認識。而老闆的點心手藝,更是多年跟著老師傅學習,一步一步累積而來,在師徒制的餐廳內場,要能夠放低身段,花時間練習,做別人不想做的事情,懂得和人相處。帶著一份「凡事都要盡力學到會」的堅持,才能有現在的專業技能。

尖峰時段人多,一邊忙著出外帶單,一邊上菜、收拾桌子的闆娘遇上客滿、訂單多的時候,仍然忙而不亂,俐落處理各項大小事,還不忘注意顧客會不會等待太久,適時上前說明,細心照顧每位客人。
闆娘向外,老闆向內,兩人一動一靜,很互補。到店內用餐,總會看到老闆埋首製作點心,單子多的時候忙著煎好餐食上桌,空暇的時候,就會到後面擀麵團,親手包好一個個鍋貼、餃子,整齊擺放在盤子上。兩人分工清楚,各自負責各自的領域,默契很好,忙碌起來也不慌不亂,按照順序一一出餐。

互補的兩人,也有著共同堅持的經營理念。待過價位較高的餐廳,回到自己開店,他們想嘗試:有沒有可能,銅板價也可以吃到相當品質的產品?
他們做到了。相較於高單價的港式點心餐廳,他們的點心既有獨特的口味,一定的品質,且每項都在百元以下。不過好景不常,隨著原物料不斷上漲,他們也好幾度不得不調漲品項,談到這裡,闆娘無奈地說,將來還是有可能無法每樣產品都維持在銅板價了。
會如此掙扎,是因為在所有現實的考量之下,他們都希望能一直堅守著對品質的把關,不願為了節省成本選擇便宜的用料。品質,是他們始終最在乎的事。從麵粉挑選到製作,店裡所有產品都由老闆親自完成,打麵糰、調配餡料、醬料,全都一一純手工製作。
一如店名「用點心」,他們用心做好每一份點心,希望把好的品質和食物,分享給每一位來到店裡的顧客。
在菜單研發上,他們也不馬虎。店面剛開幕的時候,菜單上只有五樣點心,很陽春。現在,拿起菜單,滿滿二十多項產品,從蛋餅、北方點心、飲料到麵類,有甜有鹹,豐富的種類和口味,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慢慢累積而成。
起初研發的時候,他們先以「多數消費者早餐習慣吃什麼」開始考量,在習慣中尋求變化,研發出屬於用點心自己的味道。像是酥皮蛋餅,酥厚的餅皮包著滿滿的餡料,既保存了蛋餅作為早餐的消費習慣,也與連鎖早餐店做出區隔。又或是港式的奶黃流沙包、純正的北方蒸餃,都是早餐時間少有的料理。他們在港式點心和早午餐裡開創自己的獨特性,完整了「用點心」的核心價值。
回家
在埔里開店,對他們來說其實是回家。老闆身為埔里人,因為在外地讀書、工作,與家鄉變得漸漸陌生,多年在外漂流,待過了大城市,更釐清自己適合簡單純樸的環境,當開店的念頭確立,便直覺可以回到這個陌生又熟悉的地方。「我們平常的生活就喜歡簡簡單單的,回到埔里,也有一種安心的感覺。」

回家鄉開店,最衝擊的是文化和消費習慣。「在這裡生活二、三十年的居民,有他們習慣吃的早餐,要接受新的食物,沒有那麼容易。」從過去的大餐廳來到自己開的小店,從台中、台北回到埔里,地方的習慣差異,是原先沒有料想到的衝突。花時間慢慢經營,用品質做出口碑,試著讓這裡的居民願意接受這樣的價格和產品,這條路,他們走了很久。
若要和連鎖早餐店比,像是蛋餅、蘿蔔糕等共通品項,用點心確實顯得較高單價。不是沒有收過顧客對價格的意見,回到初衷,能夠低單價固然好,但如果因為便宜而向用料妥協,就違背了最初的想法。堅持踩住對品質的要求,試著讓顧客願意理解與買單,需要漫長時間的培養,反覆的溝通和耐心,一步一步,才能走到今天。
生活
兩人除了是老闆和闆娘,也是夫妻,還是父母。經營者的身分,讓工作與生活幾乎分不開,開店初期,要花很多時間調整店面事務,儘管只營業六個半小時,實際在備料、收拾、檢討籌備的時間加起來卻會到九至十二小時。工作滲入生活,兩人常回到家也還在討論店裡的事務。「但因為我們都很熱愛工作,所以從一開始疲憊的心態,已經慢慢調整成生活的一部分。」接受工作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甘之如飴。

開店第一年,店面經營正要起步的時候,闆娘懷孕了。沒有後援,她一邊懷孕一邊顧店,甚至到生產前兩天都照常工作,回想起那段日子,自己都覺得難以想像,「常常工作到昏倒,也沒有其他人手可以幫忙,有時會覺得出餐和服務品質都下降,也增加老闆的工作量。」一直到身體無法負荷,她心裡掛記著的,都還是店裡營運的狀況。
她是那樣的人。為了把事情完成,認真起來就是個拼命三郎。從懷孕、生產到育兒,樣樣都需要體力,更別提要照顧一間店。雙重夾擊,依然沒想過放棄,把自己逼到絕境,像是拉到緊繃的橡皮筋,到了臨界值都撐著不允許自己斷掉。問起兩人如何撐過那段艱難的日子?他們自己也想不起來,「大概就是堅定信念,靠意志力吧。」
「後來才慢慢學會,有些事不一定要完美。真的喘不過氣的時候,請公公婆婆或娘家媽媽幫忙帶一下小孩,讓自己身心靈稍微放鬆,調節一下,就有動力繼續工作了。」
在經營者與父母的身分中交疊,經歷過身心都達到臨界值的日子,才緩緩拾回自己。試著感受自己的身心負荷,真的撐不下去的時候,適時喊停,讓自己有喘息的機會,才能走得更遠。
平衡
四年,足夠讓一對夫妻開了一間店,歷經懷孕、育兒到孩子慢慢長大。
儘管店面狀況已逐漸穩定,但有很多事情,他們都還在找平衡。像是以往總是很在意顧客的反應,有次,來了一組十二位的客人,使用店內一半以上的座位,卻只點了六份餐點。闆娘上前提醒假日每人低消85元,卻被顧客抱怨:「店那麼小,又不是咖啡店,還沒有提供廁所,要什麼低消?」看起來只是一件小事,卻讓她在意很久,反覆想著:小店為什麼不能有低消?餐廳一定要提供廁所嗎?
「一開始會為了想讓客人都滿意,一直站在客人的立場想,但後來發現,時間久了,會失去自己的樣子。」
過度在意客人的聲音,會讓壓力全都反過來灌注在自己身上,心情也連帶受影響。要能夠卸下執著,清楚一間店不可能完美,需要練習。這幾年下來,他們慢慢調適自己,接納不同聲音,接納無法完美的狀態。顧客可以不瞭解或批評,自己也可以堅定立場,相信自己的決定。

溫暖的能量
開一間店雖然辛苦,卻也有著美好的地方。每天接觸來來去去的客人,看著他們就像來到朋友家一樣,分享生活中的事情,儘管只是一些日常閒聊,都是最有溫度的小事。有些客人喜歡他們的點心,吃著吃著,成了常客;闆娘懷孕的時候,很多客人主動幫忙端餐點、收拾,要她少走動;也有大學生畢業要離開埔里前,寫了卡片和他們道別。「最窩心的是有一對夫妻,從我懷孕到產後的每個階段都陪伴我們,還常會分享育兒方式。」
有一次,鄰居小妹妹跑進店裡,童言童語和闆娘說:「阿姨,我早上經過都很想吃奶黃包,可是阿嬤說太貴了,不讓我買。」闆娘來不及回應,妹妹就騎著腳踏車跑掉了。後來,她又帶著存錢筒裡的30元硬幣回來,想買奶黃包,闆娘沒有收錢,準備了兩顆奶黃包給她,想不到當天準備打烊時,小妹妹再度回來,把手繪的圖畫送給闆娘。圖畫上有笑得開懷的手掌和奶黃包,很微小,卻很溫暖。
細數這些點滴,每件小小的事情,都是支持著他們經營下去的能量來源。
現在,儘管這間店還不是心中最理想的狀態,但對他們而言,「理想之所以為理想,應該就是沒那麼容易達到的樣子吧。一步一步地往前,享受這個過程也很不錯。相信有一天,用點心會有屬於它最適合的樣貌。」
|用點心港式早午餐|
營業時間:6:30~13:00,週二公休
地址:南投縣埔里鎮中山路三段299號
採訪/撰稿:林玥彤
核稿編輯:Shi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