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語言文字的儀式化
「我們相信語言文字和儀式的神奇力量。」「語言文字不僅能夠創造費工的認知和價值感,還能夠讓我們以為使用這些詞彙的人很專業。」
相信每個人都有在電視、電台中看到、聽到許多保健食品的廣告。廣告找來專家說著專業名詞,透過艱澀的語言文字,提醒民眾這些知識和技能都是非常具有專業性的,並藉此提升我們對於整個產品的價值感。
但它是否真的具有這麼強大的保健效果?或只是一種話術?若不好好思考一下,就可能會因為覺得它切中自己所需,聽話地打電話訂購,甚至開始揪團搶購一番。
增加「儀式化」的動作之後,無論價值有無增加,但費用絕對翻倍。
例如某知名速食店的早餐選項中有個「xx大早餐」,廣告影片推崇其內容之豐富,但說穿了,它跟另一個品項(oo堡)極為相似。只差在xx大早餐是將食材全攤開來,而oo堡則是將食材全疊在一起。攤平的這個動作,就讓xx大早餐的價格成為oo堡的兩倍;又,在超市一罐只要29元的啤酒,只因為老闆用啤酒杯讓你在餐廳裡飲用,就可以賣你130元一杯。這也是一種超乎原本價格的狀態,但人們卻依然樂此不疲,甚至會安慰自己「沒關係,出來吃飯就是這樣,總是要讓人家賺的。」
語言在廣告中是影響消費的極大一部分,口沫橫飛的代言、專家,但非專業的我卻無法從中辨別,因此掉入「被說服的陷阱」中。

9. 品牌迷思
品牌代表一個人的風格、價值觀,甚至是階級,因此我們經常希望藉由品牌(口碑)來突顯自己,但是過度的追求品牌反而變成一種迷思,對於名牌錯誤的價值觀,並在社會的意識流動下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金錢觀念,對於特定品牌的偏見、偏執,或迷信。
在某篇八卦新聞,提及某大亨的兒子穿了xxxx牌的T恤與某位模特兒約會,但它與一般黑色T恤比對,真的有差異嗎?追求品牌,已成為現代人消費的指標之一,試想,如果沒有掛上品牌的字樣,它的售價依然能拉高到上萬元嗎?
對我而言,常見的花錢錯誤還有「忽視時間成本」這點。如前所述,多花了半小時或一小時搜尋,以滿足免運或滿額的門檻,卻完全沒注意到時間的流逝。然而,這種無法被金錢估算的成本,其實才是更珍貴的東西。有許多價值其實是很難用價錢去衡量的,時間、心力或情感等無形的資產等皆然。
了解消費的心理脈絡,更開心的消費
「金錢不是生活中的最終目的,只是達成各種目標跟目的的一項工具。相較於快樂、幸福與人生目的,金錢更有形,所以我們做決策時,往往聚焦於金錢,而不是聚焦在最終更有意義的目的。」
有句非常寫實的台語諺語說,「人兩腳,錢四腳。」錢,的確通常都是來得慢卻去得快。然而,既然「活著」就避免不了「花錢」,我們除了茫然地被錢給拽著、箝制著,是否可以想想如何找回控制權?或在消費前多一些意識與思考?
當然,「控制」的意思「並非要大家別再花錢」,而是「能夠在花錢的過程中,搞懂自己的價值觀,並減少犯無謂錯誤的機會」。在了解花錢與自己連結關係後,金錢流動模式,才能帶來更多正向效益的體驗。
本文經蔡翊楦心理師授權轉載,由小人物進行下標以及微幅修訂。
圖、文經編輯,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請參考原文。
實習編輯:鄭巧筠
核稿編輯:Shi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