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韓國電影《阿爸休息中》(Leave),一度誤以為自己是在看肯洛區 (Ken Loach) 的作品,唯故事場景並非發生在英國,而是財團治國下的韓國。
之所以還會產生這般聯想,不僅來自於片中主人翁戴福是慘遭惡意資遣卻又投訴無門,只能上街陳抗卻又不得正義的底層勞工,其棄如敝屣的遭遇猶如《我是布萊克》中的布萊克般;更重要的是通篇故事瀰漫著欲哭無淚,欲振乏力的壓抑感,就連攝影風格、敘事節奏與寫實筆觸也都與肯洛區作品有一定的相似度。
底層勞工的陳抗,只為爭取應得的權益
《阿爸休息中》全片從戴福與工會夥伴在街頭餐風露宿陳抗已達 1,882 天開始說起。面對司法救濟判決敗訴,工會內部氣氛凝重,會長為重振士氣,要求各成員「放假」返家,好好休息,擇日再戰。這正是為何本片中文片名要將「Leave」譯作「阿爸休假中」的淵源。
陳抗 1,882 天後休假中的失業勞工,回到老家,在兩位女兒眼中,戴福就只是一位失職、失責達 1,882 天的無能父親。從未正眼看過戴福的女兒們不解為何他仍要堅持陳抗,為何不就此罷休,何苦繼續小蝦米對抗大鯨魚?
當大女兒告知她已順利考上大學,必須在註冊期限前繳交學費,「休假中」的戴福只好四處籌措,最後來到昔日同窗的木工場做短期工,也順利拿到一筆薪資供大女兒註冊,給小女兒添購她一直想要的防寒大衣。至於戴福本人,總算能與兩位女兒好好地吃一頓飯。飯後,再度踏上回首爾街頭陳抗的日子,休假結束。
小蝦米就不能對抗大鯨魚嗎?
這是一部與勞權相關的電影,但並未花上過多篇幅在工運現場的描述與勞權議題的論述,而是以旁敲側擊的方式,聚焦於戴福如何一肩扛起兩位女兒升學與生活開銷的責任後,才又毅然決然重返陳抗現場,藉此凸顯出工運參與者必須承擔多少來自社會大眾,甚至親屬家人的不諒解,多少的「失敗主義」,多少的「檢討被害者」以及多少的自我懷疑,才能繼續堅持陳抗,為自己,也為未來的勞工權益爭取更多保障。
這是一齣底層人物的悲歌,整部片的戲劇調性卻一點也不悲苦,甚至一度呈現出苦盡甘來的甜美溫暖,反而讓我看到戴福對人生負責的韌性,為家人犧牲的無我大愛。當戴福每每面對困境時的笑容,更帶給我不要輕易向命運低頭的力量。
作為導演李蘭熙的第一部執導作品,能拍攝出恍若肯洛區描述底層生活的筆觸,這是純然的讚美。更何況,《阿爸休息中》片中有許多親情、友情的互動情節,調度地極為細膩,細膩中可見人性光輝與溫度。而此光輝與溫度,則讓《阿爸休息中》又不那麼的肯洛區。
電影最後一幕,著實讓我想起義大利戰後新寫實主義電影經典作《單車失竊記》中當鋪的那顆主觀視角的運鏡。一個鏡頭,講完一個時代,一個階級,一個社會的現狀,正當如是。
本文經 Weltschmerz 授權轉載
實習編輯 振威
核稿編輯 Xenia/Lo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