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社會實踐文化AI取代藝術家時的世界會怎麼樣?(上)

AI取代藝術家時的世界會怎麼樣?(上)

由於AI技術的突破,透過讓AI自行學習網路上的數據所做出的創作已席捲全球。如今,AI不只是能針對個別圖片作模式辨認,甚至能因積累的經驗,做到透過文字描述生成不同角色、場景甚至是風格的圖片。這不單單只是繪製出二次元動漫角色的而已,而是AI已經能根據現實場景,繪製幾可亂真的假照片,就連歷史上留名青史的偉大藝術家的風格都能輕易模仿。

AI在技術上的突破,衝擊了設計及繪圖產業,甚至重新向人類文明發起「何謂藝術」的提問。而作為一名小小的藝術愛好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和思考後,決定分享些個人對於AI繪圖種種課題的思考及討論。

艾倫(Jason Allen)帶著大部分以AI創作的作品《太空歌劇院》參加比賽並獲得大獎,引起爭論。圖片來源:Twitter@TechJunkieNG

一、藝術的本質為何?AI繪圖是藝術嗎?

決定AI繪圖是否為藝術的關鍵,在於使用者本身是否有「創作的意圖」。

自杜象將小便斗這類現成物轉化為藝術品後,藝術品的價值便在於作品是否被賦予了藝術性,與其手法、風格、技術和難度完全無關。若將AI繪圖視作現成物,那麼AI繪圖自然「可以是」藝術品。

這其中的問題並沒有如此複雜。只需要將AI繪圖視作如同畫筆一類的「工具」,那麼問題自然豁然開朗。尋常人拿著畫筆創作的作品,即便如今看來有著諸多藝術家的影子於其中,但依然無法被輕易認定為藝術品。那麼AI繪圖自然有相同的道理。藝術家有「點石成金」的能力,石頭自然也包含了「AI繪圖」。

人類文明對於「藝術」的思考從未停止。在啟蒙運動以前,宗教畫是當時最高級的藝術形式,到了啟蒙運動的浪漫主義,歷史畫成了最高級的藝術類別。等到工業革命之後,靜物畫、風景畫和肖像畫反倒成為那時代留下來的經典。後來現代主義浪潮下,現成物、概念、機械複製藝術,統治了主流論述。而自普普藝術後的藝術浪潮,尚未有史學家對其下過能平悠悠眾口的論述,也許隨著AI藝術的出現,亞瑟丹托《在藝術終結之後》也將被掃入歷史的塵埃。

比較值得討論和思考的是,倘若今天AI繪圖不再由使用者輸入文字,也不再由他人賦予創作意圖,而是靠著演算法賦予隨機性後,由隨機生成的亂數中賦予AI「創作意圖」,那麼此時的AI繪圖是否具備藝術家的本質? 其作品是否能被視為第一件AI藝術作品?

二、再造與重現,AI繪圖是抄襲嗎?

當然不是抄襲,也不可能是抄襲。一個有能力抄襲人類所有創作風格的演算法,更像是「再造」作品。當創作者大多只學習一個其他創作者的風格時,那抄襲的疑慮就會增高;可是當這名創作者有能力學習千千萬萬名創作者的風格,而從中挑選出幾個特色加以重新詮釋並重現時,那麼這稱不上抄襲,更不應該有版權上的問題。

事實上,正因為AI繪圖在法律上不會有版權問題,因此這將成為未來的趨勢。未來將有大量的商業圖片使用AI繪製,其中還將帶有大量他人圖像風格的設計。在資訊爆炸的當代網路社會中,各類圖片或概念根本難以溯源的情況下,圖像抄襲的狀況將越來越多,多到社會的共識將決定忽視這類問題。

我知道有些創作者對AI繪圖深惡痛絕,認為自己多年來的技術被輕易習得。但這樣的情況,同樣發生於19世紀的工業革命,不管是紡織或鐵匠皆然。他們並沒有因此消失,反而從實際製作轉向到「製程」上。或許,未來對於AI繪圖的差異,將會是不同的圖像公司掌握不同的演算法技術,不同特質的演算法技術,將有能力導向出不同的視覺圖像感受。

Stable Diffusion網站使用只要輸入指令就可以畫出仿各種風格的畫作,且是高專業水準。圖片來源:stablediffusionweb.com

三、AI繪圖有創新的能力嗎?

我認為沒有。其根本的原因在於,AI不具備創作意圖。

假設我們將AI製圖的圖片大小限制於100*100,且色彩限制為256色,那麼就算我們擁有足夠強大的運算能力,窮舉所有的可能性,也不過256¹⁰⁰⁰⁰個結果罷了。這數字或許看起來大,但相較於如今甚至是未來的運算技術來說,顯得過於渺小。而在這所有的結果中,必然有一個結果,是10000個點陣都是黑色的答案,那就是馬列維奇在1915年,以至上主義發表的《黑色方塊》。

但《黑色方塊》的意義是由馬列維奇的論述所賦予,倘若沒有馬列維奇賦予其藝術性,那這層創新便不存在。也就是說演算法雖然能夠窮舉所有色彩上組合的可能性,但創新從本質上的意義就是由人類所賦予。

AI或許有能力算出人類從沒有想過的視覺圖像,但若僅僅只是一幅作品很難真正帶來意義。只有當諸多作品成為系列,從中找到其根本論述和本質意義後,才具備創新的條件。而如果AI無法自己生成論述,無法從論述中找到本質意義,那麼也就無法創新。要具備這種能力,至少得要有思考形而上抽象問題的能力,而AI目前的資料庫都屬具象輸入,要從大量具象內容消化出抽象意義,甚至本身能生產抽象意義的門檻並不低。但這僅僅只能代表當代的AI無法,並非代表未來沒辦法,也許未來能真正理解哲學論述並生產哲學論述的AI會誕生也說不定。

臺南國寶級電影看板畫師顏振發,為全美戲院繪製電影看板。圖片來源:鏡週刊

四、繪師及設計產業該如何轉變?

如同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影響,導致傳統手工業的大量失業。圖像將變成真正的製造業,不只是將能透過演算法大量生成商業用圖片,未來也能透過鍵入文字即時生產出需要的設計樣板、3D模型、輔助用漫畫或插圖等等,甚至內建在WORD或PPT等軟體內也不令人意外。可見的未來內,不管是繪師或設計產業,都將迎來一大波失業潮。

同時如無意外的話,如Adobe系列的視覺設計軟體,未來「自動化且方便化」的功能將會越來越少,因這部分的需求將全數轉交給AI處理。而將更致力於讓使用者留下「人為」的痕跡,這其中包含了不規律的筆觸、污漬、不完美的細節等等瑕疵。任何程式演算法所刻意留下的「不完美」,在程式上都是「完美」的,目前已知的情況下只有人類能做到真正的不完美。

如今的我們都知道照相術替藝術產業帶來巨大的變革,其中最大的影響就是畫家不再有「再現」的需求,然後我們知道誕生了「印象派」。但卻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在照相術誕生以前的畫家,有著相當比例的從業人員,其實從事的是替業主留下紀錄,也就是如今的照片。而在照相術成本降低後,這些紀錄畫家並未就此消失,若不是成功轉型成雷諾瓦那種帶風格的肖像畫家,就是成為真正的奢侈紀錄服務。

因此,在我知道繪師或設計族群有著大量的抵制浪潮下,我還是有些看法和建議給當前的繪師或設計族群:

1. 不要認為自己的作品有多神聖或原創。

即便是自己從無到有繪製的作品,其背後構思的過程也都是借鑒過往藝術作品所帶來的啟發。沒有人擁有作品的真正原創性,今天即便是畢卡索或馬諦斯等級的藝術家,也不會認為自己真正原創了某件作品。被抄襲或被借鑑都將會越來越習以為常,比起公審或痛罵他人的不當行為,不如將更多的氣力放在逼迫自己創造下一件優秀作品上。

2. 擁抱AI繪圖,而非抵制。

最直觀的差異在於大量繁瑣的簡單工作,以後將能外包給AI去處理,而那些真正想著重的細節和人為痕跡,再由人工去處理。我見到部分創作者抵制AI繪圖,並表明自己絕不願意將自身作品送給資料庫分析。看起來抵制了AI,但卻沒有想過就算自己不主動做,那些受到自己作品影響的其他作品,同樣有影響資料庫的能力。那麼自身的抵制,也只是在將來讓自己的影響力降低罷了。

3. 不要繼續追求完美。

演算法有能力模仿任何追求完美的作品,一但自己有了既定的創作習性和慣用筆觸,那麼這些就能被AI完美的模仿。強烈建議試著發表「未完成」的作品,次次的不完全作品,將有成就另一套創作軌跡和邏輯。也許能成為另一種創作風格。

4. 挖掘自我價值或擁抱AI。

假設你是極度優秀的創作者,我會建議你嘗試我說的不完美、不規律、不均質的創作路線,並試著從AI繪圖浪潮中發掘自我價值,並從中突破。但假如你是個普通的創作者,我強烈建議你擁抱AI繪圖,並找到自己與AI共同創作的新工作模式,瘋狂提高產能,以便在這波浪潮中迅速找到新的產業定位。但如果你是個平庸甚至匱乏的創作者,若在短期內感受到乏力或困難,我強烈建議盡快找到其他專長,否則失業潮將在短短幾年內到來。

當然以上幾種人都需要精進自己的方式。我認為目前AI的能力停留於具象,尚未到達能思考抽象問題的能力。因此我認為培養抽象思考的能力,將有效能提高自我價值,而我建議開始涉獵哲學、藝術史、藝術評論或媒體理論等領域。而我個人非常推薦羅蘭巴特或麥克魯漢作為起頭,如能從中獲得啟發,必然對未來的創作非常有幫助。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子迂的蠹酸齋,由小人物進行下標以及微幅修訂。
圖、文經編輯,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請參考作者專頁。

實習編輯:鄭巧筠
核稿編輯:Shiuan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大約翰全麥烘焙:用生活的步調證明「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一份,對於愛、對於家庭 一份,對於堅持、對於努力 一切,從紐西蘭開始,學習體驗對於自然、健康、純淨的一切 2004年創立於宜蘭的大約翰全麥烘焙,帶著在紐西蘭的經歷回到家鄉,開啟了一段與生活達到平衡的經營之路。

成為守護我們的人:台灣母親節與韓國父母節文化差異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母親節,不知道今年的你準備了什麼驚喜要給母親呢?又或者是以何種心態度過?在韓國,他們的母親節結合了父親節,於5/8慶祝。除了日期不同外,台韓文化常送給父母的禮物也不盡相同。

什麼使彼此無法前行?看自由戀愛中的有毒狀態

現在的你是否不知道該如何與即將交往,抑或是在交往的對象繼續前行?當感情裡遇到瓶頸與困難,又該如何有效溝通,讓彼此可以在互動中找到互相平衡的模式生活著、相處?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我們的錢是如何消失或「被」消失?(下)

錢,的確通常都是來得慢卻去得快。然而,既然「活著」就避免不了「花錢」,我們除了茫然地被錢給拽著、箝制著,是否可以想想如何找回控制權?或在消費前多一些意識與思考?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畢業生求職路途上的燈塔:趙浩宏與《職人》雜誌

迷惘是人生的常態,但為何孩提時的我們能將迷惘正向地轉變成「好奇」,從嘗試當中累積喜好與熱情,年紀漸長卻失去了熱情?《職人》雜誌創辦人趙浩宏認為,強調成績與考試的教育環境,讓學生過早地失去對學習的主權。透過《職人》,趙浩宏要培養人們對世界的好奇與熱忱,讓發光發熱的職人們為職涯提一盞燈。

擁抱自己,把握7點讓高敏族的你更有自信

高敏感族群內心容易出現許多小劇場、經常小心翼翼觀察周遭反應,也容易被所處的環境影響。這些事無時無刻都影響著高敏感族群的內心,但其實,掌握幾個原則,高敏感族群也能看見另一份天賦。

大約翰全麥烘焙:用生活的步調證明「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一份,對於愛、對於家庭 一份,對於堅持、對於努力 一切,從紐西蘭開始,學習體驗對於自然、健康、純淨的一切 2004年創立於宜蘭的大約翰全麥烘焙,帶著在紐西蘭的經歷回到家鄉,開啟了一段與生活達到平衡的經營之路。

影評人的職涯求生指南:專訪雀雀與張硯拓

自由業者加上文字工作者,兩種搭配聽起來就非常難賺錢的工作,卻是現在許多上班族轉職的嚮往之一。在影評人雀雀和張硯拓的經驗裡,成為一個專業的影評人,首先需要的可能是熱情與目標、仰賴的卻是長期的自律與堅持。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擁有能夠接受薪資浮動以及「不作不食」的覺悟。

隨著審美潮流變動的「創業」:專訪五分埔服飾業者佩筠

聽到「創業」,大多數人立刻會想到的是和網路數位相關的「新創產業」。但在五分埔,時尚服飾的創業幾乎奠基於台灣早期的「聚集經濟」,並隨著消費者和流行的審美不斷變動,是一種既傳統、又創新的產業,而佩筠一家的服飾經營故事,正是台灣近30年來的產業縮影。

從無到有,建構扎實世界觀:《人選之人》導演林君陽專訪

林君陽執導的《人選之人》上映不到一週就衝上台灣NETFLIIX收看榜第一名,並受到韓國議員的關注推薦。以「台灣選舉文宣幕僚」為全劇焦點的設定,但不如真實世界狗血的作品,到底如何成功吸引觀眾目光的呢?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下)

出版《男人的愛情研究室:談一場不追不求的戀愛》及《自信力:13堂關於事業、情感、人際關係的自信課的Mr.P,將在本文和讀者分享自身的婚姻觀:當真愛來敲門時,不是從利益為考量,而是因為信任,而決定成為共度一生的夥伴。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上)

本文筆者Mr.P,專為學員打造自信提升課程,以生活作為切入,帶學員在溝通上、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在人際之間有著獨樹一幟洞察力的Mr. P也分享了他對婚姻的見解,從常見的婚姻迷思切入,探討婚姻的目的。

AI時代真正該擔心的是什麼?

自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人們不免也開始擔心與討論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但職業更替在歷史上一直是必然的,更該擔心的是,AI如何控制我們的思想。

善用通訊軟體,替親子關係增溫

現今科技進步下幾乎人手一機,人與人的溝通也多靠著手機完成。雖然「通訊軟體」讓生活聯繫更方便,卻也好像讓溝通隔著螢幕少了點真實情感流動。究竟,LINE是讓親子溝通更順暢,還是阻隔更多?

《人選之人:造浪者》:「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面對傷痛,揭開疤

近期紅遍台灣的首部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創新題材看見台灣政治方面的議題,角色們貼近生活與選舉時事,並展現了在選舉其中的衝突、合作等寫實生活的問題,而其中「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不僅是全劇的經典台詞,更帶出了觀眾共鳴的去看見社會狀況。

少子化衝擊下,高房價問題有望趨緩嗎?

台灣房市在百年大疫的挑戰中逆勢成長。2021到22年中,全台灣共有35萬件房子被買賣轉。榮景另一邊,台灣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嚴峻的少子化。而少子化帶來的首購族減少,是否會影響房價,讓我們分析一下。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