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懿哲,20歲的文青男孩,喜歡閱讀,彈鋼琴,在2021年12月錄取國立東華大學,目前是個準大學生。
從小一到高三都自學的他說,進入東華會是他20年以來第一個正式的學校體制。
懿哲從高中開始創辦獨立刊物「因為我們年輕」小誌,今年出第五期。

創辦小誌:一段尋找自我的旅程,因為我們年輕
關於創辦雜誌的契機⋯⋯。
懿哲從小就喜歡看雜誌,覺得雜誌是很吸引人的事,在成長的路上會期待每一期雜誌帶給自己的新奇內容,很期待收到雜誌。「因為我們年輕,所以有大把本錢可以追夢。」
「有認真想做雜誌的想法出現時,是在國三。」一開始,他與另一個夥伴以文學出發,懵懂的他們覺得只要套上「文學」的一切都厲害,但在出刊第一期後,他們發現現在年輕人對於單純的文學沒有太大興趣,而他們自己也沒什麼堅定的立場可以討論文學,文學和自己的連結也不是那麼深。於是在第一期文學刊物後,他們轉以自學生的身分,創立了獨立刊物「因為我們年輕」小誌。
「小誌的誕生,是從模仿開始。」懿哲說,小誌的誕生從模仿開始,因為從小大量閱讀雜誌的關係,他拼貼每本雜誌帶給他的美好、新奇、有趣的想法與元素,拼湊出第一本獨立刊物;而到現在出刊第五期,不再大量模仿其他雜誌,團隊有越來越多想法,而自己對於雜誌的想法和視野也有愈來愈多變化。

看似美好的小誌背後,我們曾經也經歷過難關
現實與理想
「理想很美滿,但現實卻很骨感。」在對雜誌充滿熱情的心底下,好像偶爾會有那麼一點無奈,當實際成果出來時,大部分都跟當初理想不同。
「在某期小誌中,我們本來要採訪一位YouTuber 但因為一些時間及公關問題,導致最終沒有成功。」這是一個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雖然沒有辦法達到想像的樣子,但還是需要有一開始的理想,創造想法;雖然在時間與內容編採的過程中需要做取捨,但也在這當中慢慢放下無法達到的理想。
資金問題
獨立出版、雜誌這行很難以永續的商業模式進行。在第一季出刊時,因為資金問題,只印了很少的量,當時發現了資金的重要性,所以第二季開始募資。雖然到現在小誌也還沒有一個永續的商業模式,不過小誌每一期都在不斷更新目標,並努力的想辦法達成目標。
團隊溝通和合作
從第一期的三人工作,到第二季的五個成員,小誌團隊壯大,卻也在溝通合作上有更多的摩擦。不過懿哲也說,雖然時常討論時會意見不合,決策和想法有些不同,不過在不斷地溝通與磨合後,小誌團隊建立了共識,全體夥伴會以對小誌最好、最適合的選擇去做決策。
個人定位的轉換,小誌帶給了我的成長和改變
從創辦小誌,身為小誌中的其一編輯,和大家一起共事,到現在第二季,身為總編輯,變成一個帶領大家前進的角色。他時而擔憂,時而感到迷惘,因為從小到大,他自己覺得他不是一個善於領導的人,所以總編輯這個角色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轉換。
「小誌帶給我很多,嘗試了很多,甚至可以說現在的生活大部分都是小誌帶給我的。」不只是學習團隊合作,小誌帶出了新朋友、認識了有同樣理想的人、參與新活動的機會,甚至目前所要進入的學校,都是因為小誌。
「還記得,我在華文朗讀節接到第一場演講邀約的時候,內心是多麼澎派和高興,但同時,我也在想著該怎麼解決我害怕上台講話的恐懼。」
他說,性情害羞的他,在當下緊張地冒著手汗,幾乎是結結巴巴地吐出第一個字。而他在一場場的演講邀約中,突破了自己,台風變得穩健,更擅於自在地與人分享和交流。
「小誌像是我的小孩,我想讓它健康長大。」
從身為總編輯開始,小誌不再只有熱情支撐,而是成為一個責任,像是強褓中的嬰兒,想讓他在看似艱辛的社會中存活下來,甚至可以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
而我想,在這個資訊量爆炸、甚至說有點冷漠的時代,懿哲帶著溫暖,以自學生的角度,用著年輕的眼,輕輕的觸碰著社會的真實,將美好帶個這個社群與世界。

---------------------------------
作者:實習編輯 鄭巧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