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時對 Xenia 的印象,是一個很有想法、總能從特殊的視角切入問題的編輯。
「我是陳蔚宣 Xenia,今年 32 歲,大學讀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第一份工作進了日商社會企業,後來有幸得到香港外派的機會,在香港做了四年,30 歲那年轉職,目前在投資業。」訪談開始,我請蔚宣自我介紹,她用清朗的聲音自信地說道。
她說自己像水一樣是軟性的,是一個柔軟的人,會依據對方的形狀去調整自己跟別人相處的狀態;她說自己常常過度認真,很習慣把小小一件事,當成「一件事」去看待,因此會很認真地去完成它;她說自己是個多愁善感的人,情緒感受力強,善於同理別人的情緒,但也正因如此,她正努力學習放下,放下那些別人該自己去處理的情緒。
香港記事:我想離開家鄉,去大城市闖蕩
蔚宣兒時父母便分開,從小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下長大,因此她一直很想離開家鄉,靠自己的能力去大城市。「當時我一直覺得,能夠出國工作代表你的工作能力被認可,因此遇到可以去香港的機會,我就非常努力爭取。」
她在日商公司擔任香港區的區經理,在香港的這段時間,她觀察到香港與台灣幾個很不同的地方。「我們是零售業,在工作上對香港人的觀察是,我發現香港人比較務實,會確認這個商品有沒有符合自己的需求,香港人會問:『為什麼我要買它?』;台灣人的感情很豐沛,反而會比較在意商品背後的理念與故事。」
她在香港闖蕩了三年多,在迎接公司拓展、升職加薪之際,那年剛好香港反送中運動剛起步,蔚宣的父親罹患癌症末期,九個月後便過世。因此,她決定回台灣休息一陣子,她在香港這三年用了太多的力氣,現在,她想回到台灣好好面對自己。
而立之年:人生低潮,三十歲的放下與失去
「其實 30 歲這一年是我人生中最低潮的一年,從香港回到台灣處理爸爸的後事,面對自己在處理事情中所壓抑的情緒,因為太痛苦而跟當時論及婚嫁的男友分手。當時自己的狀態很糟,常常會突然莫名其妙的崩潰,莫名的大哭。」
那時蔚宣發現,起初她好像比大家都更早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在去闖了一圈之後,回到台灣,好像一切都歸零了。「看著身旁的人開始慢慢升到主管、步入婚姻,突然之間我也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在經歷低潮同時,蔚宣因為個性認真,不容許自己崩潰,所以當時就一方面崩潰,一方面督促自己要振作起來,跟上大家的腳步。當時因為父親留下的債務,讓她意識到自己對於「錢」沒有足夠的認識,也因此轉職到金融科技、投資產業工作。
「三十歲比較不是迷惘,三十歲對我來說更像是整個歸零,一切從頭來過。」為什麼三十歲就應該要而立?孔子說這句話的當時,人都十幾歲就結婚生子,三十歲要而立是一件不難的事,但現在我們念完書都要二十多歲了,這時代的三十歲應該要活成什麼樣子?這些問題也是蔚宣不斷在思考的問題。
學會快樂:我從小就在學習當一個大人
「以為長大是一個學會解決複雜問題,承擔責任的過程,後來才知道對我來說的長大是學會如何快樂。」這是蔚宣在個人的社群平台上所寫下的文字。
以前的蔚宣,因為家庭的因素,加上又是長女,所以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承擔責任的角色。「我發現我知道我應該做什麼、我能做什麼,但我不知道我喜歡做什麼、我想做什麼。思考我該做什麼,這已經是我習慣的思考模式。」
在父親過世後的兩年,蔚宣開始努力地認識自己,經由思考和探索,認識到自己已經習慣滿足別人,但卻不知道怎麼滿足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我不知道怎麼開心,我以為做這些事情我會開心,但我並沒有,做這些事讓我很累,因為我一直在滿足別人。」
現在,蔚宣經由平時的興趣,如瑜伽、重訓、寫作,更加認識自己,從早熟的生命中,偶爾找回單純的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學會快樂,更專注活在當下。
「我沒有在學習當一個小孩,因為我從小就在學習當一個大人。」
後記
「我常常覺得,一個很矛盾的地方是,每個生命體都這麼獨特,這麼奇妙、難得,但又是這麼難被看見。說實話,大家都以為很多人在看你演這場戲,但其實大家幾乎都專注在自己的舞台。你不一定要別人認同你是大人物你才是大人物,你的生命怎麼活是只有你才能去定義和創造的。」訪談尾聲,作為小人物網站的內容編輯,蔚宣想給每位小人物的讀者這句話:
「每一個以為自己是小人物的你,在自己的生命裡,都是大人物。」
撰稿:何懿哲 Jos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