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什麼場合會穿上西裝?婚禮,面試、或是參加晚宴?西裝作為專業以及偏向正式的穿著選擇,人們往往對於它抱有很高的想像,快速成衣產業不斷發展的當代,很多手作的西裝店漸漸無法接單從而選擇關閉,然而在彰化的社頭鄉、這個昔日的紡織大鎮中,有一間將近半世紀的西裝店「力士西服」,在時代洪流中持續航行著。
鄉間裁縫冠軍:認識社頭的力士西服
7年級生的阿嵐(張雅嵐)是力士西服的第二代,目前還跟著父親張森林做學徒。
張森林老師從事裁縫50多年,擁有男裝甲級證照,還有國內外各大獎項,曾有「董事長御用的裁縫師」之稱。牆上高高掛著的「金牌大師」像是見證這間手工西裝店的荷魯斯之眼,看盡歷史與興衰。
台灣是世界西服同業聯盟總會(World Federation of Master Tailors)會員國之一,身為其中的成員,力士西服也時常與其他會員國進行交流及技術分享,這個總部位在義大利羅馬的組織,已經行之有年。阿嵐時常跟著森林老師出國考察,有時去看最新的材料、有時參與同業的討論,與年邁的店面形成強烈對比,這兩位主理人相當跟得上裁縫界最新的樣貌。
回來接棒的阿嵐跟著接客人的訂單,從選擇布料到打版、裁布,製作毛胚衣,每項功夫都不得馬虎。問她現在還有很多老客戶嗎?阿嵐說:「比你想像的還多,很多人穿著量身訂做的衣服,穿久了他就沒辦法接受外面賣的,所以不論是買新衣服或是修改,都是回來找我們。」
「你知道,爸爸這個身份本身就已經很讓人有壓力的,現在我爸還兼是我的主管耶。」
阿嵐笑著敘述她與老闆、兼自己老爸的森林老師之間的關係。
談到許多企業的二代,都是回來之後積極介入行銷的角色,阿嵐說,的確可能創業那一代忙著產訂單,沒有想太多「怎麼賣」的問題,不過她回來接業更多的成分,除了延續技術、主要也想讓這件有價值的事情被看見。
西裝裁縫是將過去的事情串接,空間設計是將未來畫好
阿嵐在訪談中提到,很多企業有時重視包裝大於內容本身,雖然宣傳很重要,但是失去了本質以及核心的商品,是沒辦法走得長遠的。回首看著將近半百年齡的力士西服,哪些東西更重要?答案昭然若揭。
回鄉學習她口中力士西服的核心價值「技術面」,裁縫這件事是從零開始,父親是國小畢業就開始當裁縫師學徒,退伍後才回到社頭開店,她自己以前則是從來沒有想過要學裁縫。問她說自己跟爸爸回鄉的理由相同嗎?她說四、五十年前,那時社頭的紡織產業仍然興盛,所以那時候應該不像是回到鄉下,而是有種挑地方開店的氛圍。
「那時候剛好是阿公幫地主蓋的房子,可以比較便宜租下來,就這樣我爸變成第一批返鄉青年。」
「身邊朋友都會說工作好累,以後好想要住去鄉下,我想著我家就是鄉下啊?回來社頭好像也是一個合理選擇。」專業是空間設計的阿嵐,從台北的學校畢業後,曾經在台中駐留一段時間,參與過ikea的展店計畫,接了一些設計的案子,甚至也跟著團隊出國過。
「後來有段時間跟朋友去高雄做空間,做了Airbnb,可以算是各處跑透透。後來才發現Airbnb變得很紅。」阿嵐笑著接受自己都有跟在時代浪頭的狀態,但否認自己在「造浪」,她說,回來之後自己控制一切的部分受限了:「我還是有在享受空間設計的工作,我喜歡把空間整理起來、把這邊打散拆卸…回來做學徒不一樣,畢竟什麼都要聽師傅的,但我有在學習這個溝通的過程,跟以往待的地方非常不同,但至少是回來做一種傳承,把這些技藝留下來,跟希望被看見吧。」
衣服穿得久、東西用得久,才是生活之道
引用木心的這段字,剛好驗證了「慢」與「久」這個概念,是逐漸消逝的。
談到擁護價值,阿嵐分享對於手工縫製西裝的想法:「機器車縫的感覺,跟手縫的還是差很多,大家不是近年都在講碳權嗎?我就覺得,手工是最環保的方法,不只是不用電而已,這種珍惜衣物且細心處理的手法,帶給人們應該有的價值觀:衣服穿破了應該是拿回來補,什麼壞了就替換掉,那是現代人的壞習慣,我回來接手學習也是因為,手工裁縫是一件很有永續價值的事情。
現在根本是一個生產過剩的年代,所有工廠都關掉,大家還是可以好好活很多年。我覺得大家都忘記生態平衡了,我想要讓那些好的產業延續,大家也是賺得剛好就好,這樣很好吧。」
「之前看到,好像是奧地利吧,政府鼓勵民眾如果電器壞掉要拿去修,會有補助可以領,這樣的概念終於有慢慢浮出來了,大家開始注意到永續的重要性。」
剛好在疫情前夕回鄉的阿嵐,在2020-2021年間,漸漸有時間與自己對話,漸漸她也更加認同手作之於長期經營的概念。「本質大於包裝,我們做西裝是量身訂做的,有很大部份是衣服去穿你,不是你去穿衣服。我們只是幫你做整理,幫你做出適合你的衣服,跟我之前做空間很像,我們延續裁縫這個知識資產,是有他的道理在的。」
《鬆勢三日節》的店家之一,力士西服
編:「身為《鬆勢三日節》最初代的發起人之一,怎麼看一群地方青年復興產業的心態?」
2020年底,彰化社頭的一群在地青年舉辦了第一次《鬆勢三日節》。秉持著一股對於故鄉的熱情,以及凝聚認同感的策略,由豪珈琲主理人以及一群常客集結起來,開始以打造地方品牌為目標,策劃第一屆的鬆勢三日節。鬆勢除了有輕鬆之意,更與英文的”Sunset”類似,用以呼應社頭夕陽產業的織襪工業,活動已經連續舉辦三年。
阿嵐說:「剛剛也講到,大家只會把手邊的東西換新,不去保護快要壞掉、消失的資產。快速工廠統一生產的物件,讓城市越來越沒有特色,同一個東西到處都有,複製這件事本身就是沒有靈魂的,純粹為了商業利益而生。」
「所以才要站出來把故事講出來啊,
我也沒有覺得舊的東西一定是好的,
只是我覺得大家現在都走得太快了。
希望可以發展出美好的商業、良心的商業。」
在快馬加鞭的現代人眼裡,或許阿嵐與力士西服、與這群地方青年的「慢」,是一種相對效率低、不追求事事求新求變的思考模式,但就像迴力鏢會投擲而後迴轉回到手中,這股業力、這個持續堅持推動地方,將知識和產業拉長的想法,一定能夠在未來,造就專屬他們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