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旅程不是單一的線。」|謝哲青的記憶哲學以及自我療癒科學

比如說「這一天之前世界上沒有你, 這一天以後世界上有了我。」

謝哲青,身兼電視、廣播主持人,是旅行家、作家,也是策展人。

「你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之中,會摸索出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萬事通不是天生萬事都「通」

套一句世俗的用法,他可以說是「萬事通」,他懂歷史、也懂人文,隨意問他一個問題,就算端不出一個包含主餐前菜的完整組合,他也能夠切出一塊你看都沒看過的蛋糕作為甜點,這就是謝哲青。

談到懂很多這件事,他提出這個觀點:「我們理解或記憶的方式,如果跟我們的情緒沒有關係,『跟我沒有關係的』,基本上我們是記不得的。」為什麼懂歷史?因為喜歡聽故事,對「人」充滿了興趣,想知道許多『為什麼?』,才會喜歡並且記得。」

「為什麼會記得爸爸媽媽生日?為什麼會記得重要的紀念日?」

比如說「這一天之前世界上沒有你,

這一天以後世界上有了我。」

我記日期的方法是這樣:『在這一天之後世界有所不同。』我理解這個人、這個事情到底起了什麼作用。」他迅速地整合那些忽近忽遠的關係,記憶的發展有順序,年輕的時候盡可能去理解和指認世界,慢慢產生情感之後,他就會進到大腦裡面。

旅程開始於遙遠的過去,結束在不可知的未來

人生的旅程如果拉成一條線,這條線上會有很多路標,當這條路走著走著,你會遇到跟你生命有特別關係的事物,你也才會把那些記憶放入。

謝哲青記得全部的事嗎?他笑著說不可能。「其實你不用記得全部,記得大概是什麼事就可以了。拿閱讀來說,你每次看書,有可能發現內容大同小異,那是因為在閱讀堆疊的同時,你知識的本金增加了。有些人把一本書當成磚頭來挑戰,實際上你每次看書所更新的只有其中一小部分罷了。」

身受難語症困擾的人,他視作「用不同方式理解世界」,謝哲青用寫作這件事找出自己的「語言」,說不出來那就寫吧!當人生停滯的時候,你也像謝哲青一樣,執著於尋找自己喜愛的事物嗎?

「人生不用擱淺在你曾卡住的地方。」#謝哲青 的 #自療的科學

推薦文章:

【專訪】打造政府與外送員溝通的橋樑:外送產業工會理事—蘇柏豪

青年作家陳毅|拍紀錄片、寫書,18歲,成為我想成為的大人

編輯部 @lori-hsieh

核稿編輯 Joshua Ho

Lori Hsieh
Lori Hsieh
於製造業外商就業的美術人,工作是策展但實際上是全職專案保姆。 與社頭青年一同舉辦「鬆勢三日節」,為求大家將心力拉回自己喜歡的土地。 曾任百貨業務, 主要與化妝品國際品牌合作。 期待透過藝術與文字創造共好對話。
255,324FansLike
119,979FollowersFollow
7,421SubscribersSubscribe

Related Article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