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結婚十年的紀念書,是花十年調整婚姻時差的過程,也是第一手的婚姻實驗紀錄。說是實驗,因為每日都是驗證與質疑,是反省與嘗試。』
劉中薇在新書《妻子、媽媽,偶爾劉中薇:不小心結了婚,那些我們和我的歡喜與哀愁》的自序中這麼寫道。
2022年,劉中薇在結婚的第十週年帶來了她的新作品。她在這本書中分享了這十年間的婚姻生活的故事。此書是劉中薇婚姻生活的記憶結晶,也承載了她對於婚姻的種種見解。
劉中薇除了是位作家,她也有諸如編劇、大學講師等角色。但在卸下這些職業的標籤後,她是名妻子、是位母親,也是劉中薇。
關於閃婚:天時、地利與剛剛好的衝動
單身時的劉中薇也曾羨慕過那些早結婚的朋友,但就只是羨慕,並不會特別去做些什麼或不做什麼。她雖然會對婚姻和未來抱有美好的想像,卻保持順其自然的態度。這樣的她在剛剛好的時間認識了現在的先生鬍子哥。
劉中薇在三十五歲時,和透過朋友介紹認識的鬍子哥確認交往關係。兩人在交往四個月時便決定攜手步入婚姻,如今他們的婚姻已維持了長達十年。
在被問到當初為何會突然決定結婚時,劉中薇她果斷地回答:『因為愛啊!』
四個月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卻又不短,恰恰足夠劉中薇判斷這個人是否可以託付一輩子。在持續的相處和觀察下,劉中薇看見了鬍子哥身上有著她所看重的特質,也使她確定眼前這個人就是對的人。
關於閃婚,對於當時三十五歲的劉中薇而言並不覺得有任何不妥。三十五歲的劉中薇對自己足夠認識、成長得足夠成熟,也對於婚姻有所覺悟。如果換作是二十五歲左右的自己,或許就不會有貿然閃婚的想法了。當時的劉中薇已作好準備,只差一股衝勁和一個適合的男人,然後鬍子哥就出現了。劉中薇在最適合閃婚的階段,遇見了愛的那個人。
『新娘準備好,新郎就會出現。』
在婚姻中,只有偶爾能當自己
結婚前的劉中薇對於擁有一個家有著渴望,並且相信自己有能力經營好家庭,她也的確做到了。但是在結婚後,尤其是在有了孩子之後,她才意識到婚姻生活和自己原來預想的有著不小差異。
婚前,劉中薇熱愛冒險和旅行,當時的她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劉中薇和先生都是熱愛自由的人,因此當時的她相信這樣的生活步調即使是在結婚後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劉中薇想像著婚姻中的自己會是喜歡相夫教子的,在空閒之餘偶爾也可以寫作,做自己想做的事。
但在實際結婚後,她才察覺到和自己原來想像的完全不同,自己雖然喜歡相夫教子,但沒想到它卻成了自己婚後生活的全部。婚後的劉中薇被冠上了妻子的身份,在生下孩子後又多了個母親的身份。在妻子、母親的身份疊加下,名為劉中薇的部分就會漸漸變少,人們更多看到的是婚姻賦予她的角色。在如此多身份交匯的情況下,劉中薇坦承即使是自己也無法自如地在這些身份當中作切換,同時也很羨慕能切換自如的人。
婚姻中的女性,在絕大部分時候是妻子、是母親,原來屬於自己的部分只有偶爾才會出現。這也是劉中薇為新書《妻子、媽媽,偶爾劉中薇》命此名的契機。
關於母親那些無人知曉的罪惡感
在我們的教育中,對於母親這個角色所能提供的知識並不多,有很多女性都是在實際成為母親後才開始透過想像去學習如何當一個母親。
劉中薇認為,社會中存在著一套對於母親和妻子這個角色的標準框架,雖然這每人的標準不盡相同,卻也相去不遠。社會的期待會將婚姻中的女性壓得喘不過氣,甚至使她們在達不到標準的時候會對家人產生罪惡感。
劉中薇分享,自己過去就曾因為空閒時做自己想做的事,只是略微將視線和心力從孩子身上移開就會產生愧疚了。而且雖然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卻也因為會記掛家人和孩子而無法完全安心和放鬆。但這樣的狀態亦會隨著孩子的年紀增長而逐漸減輕。
『有許多事情在自己親身經歷之前都沒辦法瞭解它的難處。我認為所有的媽媽都需要得到關懷。』
社會對於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標準其實自好幾個世代以前便存在,如今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一代。例如劉中薇就因為某日沒有做晚餐而被兒子控訴過:『不是個好媽媽』。看似童言無忌的言語,背後潛藏的是在這個社會中根深蒂固的固有觀念。而我們或許還須經歷好幾個世代才能擺脫這個觀念。
婚姻中的瑣事,千萬不要自我犧牲
即使是雙薪家庭,在家務分工上女性通常都是做更多的那一方。
婚後的劉中薇起初對於家務分工是感到不平衡的,自己用心地將家事做到盡善盡美,但待處理的家事就像是無止境似的襲來,彷彿不會有結束的那一天。劉中薇也有過因為家事而和先生起衝突的時候。
由於婆婆是傳統的全職家庭主婦,相夫教子自然不在話下。婚姻初期,先生在潛意識也將這些視為理所當然。這個社會在不知不覺中已將『家事』和『妻子』、『母親』畫上了等號。
對此,劉中薇的解法是:在家事的分工上,清楚告知有哪些事是需要先生幫忙,以及如何進行,好比資源回收分類、清洗衣物分類等等。除了訓練自己的老公,還可以訓練別人未來的老公,讓孩子跟著學做家事,也可以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
除此之外,還是要在心態上做出調整和轉變,要瞭解到自己做家事是心甘情願的,而不是抱著自我犧牲的心態,否則婚姻總有一天會迎來決堤。
當關係結束時,我們也要好好說再見
劉中薇的原生家庭較特殊,她總共有兩個爸爸和三個媽媽,擁有『多親家庭』在成長過程中也為劉中薇帶來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劉中薇小時候在經歷父母的離合後,有段時期變得很沒安全感,經常擔心眼前的幸福會轉瞬而逝。但隨著年紀增長,劉中薇逐漸能理解父母當初分開的原因,也認同他們的決定。他們之後也都各自遇見了更適合的對象,但他們給予劉中薇的愛並不會因此減少。
在劉中薇的另一本書《暖活:愛得還不錯的那些故事》裡的篇章〈婚禮上,爸爸們的小抄〉就有分享到,所有的爸爸媽媽們都出席了劉中薇的終身大事,也為她送上了真摯的祝福。
既然結婚會有『結婚典禮』,那離婚是否也可以有『離婚典禮』呢?
劉中薇認為,典禮存在的意義還是在於祝福,既然兩人都已下定決心和彼此分開了,好好地說再見比有沒有典禮重要。並非所有的分開都是不好的,與其委屈求全倒不如各自放彼此自由,如此一來對雙方都好。
但假如有孩子的話,在離婚前必須先將孩子的部分處理好。對於小孩子而言,雙親便是他們的全世界。原生家庭產生變化必然會為孩子造成影響,但即使雙親分開了,只要孩子還能獲得該得到的愛和關心,或許也能將雙親離異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吧。
撕下各種標籤後,她,是劉中薇
回到婚姻的本質來看,經營婚姻固然不容易,無論是女性還是男性,必定都付出了不少心力在經營婚姻,但難免偶有摩擦。劉中薇建議,如果婚姻中的兩人之間出現了衝突,有時候靜下心來,重新說一次這個爭吵的故事,用對方的角度來陳述,也許會發現事情的另一種觀點。同時,提醒自己找回幽默感,只要生活中保有幽默感,任何問題都有可能大事化小。
在採訪過程中,劉中薇分享了她作為妻子和母親的心路歷程,但這些都是附加在劉中薇這個本體身上的標籤。即便這些標籤會伴隨著她一世,但那個名為劉中薇的部分也會一直存在著。
她是作家和編劇,也是妻子和母親,更是劉中薇。
撰稿:振威
核稿編輯:Xenia